目前分類:教養文章 (1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以下書單由『愛與陪伴‧經典繪本100』提供

 

 

編號

出版年

中文書名

出版社

作者

1

1902

小兔彼得的故事

青林

Beatrix Potter

2

1910

貝雷的新衣

天下雜誌

Elsa Beskow

瑞典

3

1928

100萬隻貓

遠流

Wanda Gág

4

1936

愛花的牛

遠流

Munro Leaf /

Robert Lawson

5

1939

瑪德琳

遠流

Ludwig Bemelmans

1940凱迪克銀牌獎

6

1940

賣帽子

上誼

Esphyr Slobodkina

7

1941

讓路給小鴨子

國語日報

Robert McCloskey

1942凱迪克金牌獎

8

1942

小房子

遠流

Virginia Lee Burton

1943凱迪克金牌獎

9

1942

逃家小兔

信誼

Margaret Wise Brown /

Clement Hurd

10

1943

地面和地底

天下雜誌

Irma E. Webber

11

1944

在森林裡

遠流

Marie Hall Ets

1945凱迪克銀牌獎

12

1947

月亮晚安

上誼

Margaret Wise Brown /

Clement Hurd

13

1947

石頭湯

青林

Marcia Brown

1948凱迪克銀牌獎

14

1948

莎莎摘漿果

國語日報

Robert McCloskey

1949凱迪克銀牌獎

15

1948

小不點

小魯

Hans Fischer

瑞士

16

1950

手套

遠流

ЕВГЕНИЙ М. РАЧЁВ

(烏克蘭民間故事)

17

1953

森林大會

遠流

Marie Hall Ets

18

1954

快樂的獅子

上誼

Louis Fatio /

Roger Duvoisin

19

1955

和我玩好嗎?

遠流

Marie Hall Ets

1956凱迪克銀牌獎

20

1955

烏鴉太郎

遠流

八島太郎

1956凱迪克銀牌獎

21

1956

好髒的哈利

遠流

Gene Zion /

Margaret Bloy Graham

22

1956

樹真好

上誼

Janice May Udry /

Marc Simont

1957凱迪克金牌獎

23

1957

三隻山羊嘎啦嘎啦

遠流

Marcia Brown

24

1958

安靜的故事

遠流

Samuil Marshak /

Vladimir Lebedev

25

1958

哈利的花毛衣

遠流

Gene Zion /

Margaret Bloy Graham

26

1959

小藍和小黃

台英社

Leo Lionni

27

1960

一吋蟲

大穎

Leo Lionni

1961凱迪克銀牌獎

28

1961

三個強盜

上誼

Tomi Ungerer

29

1961

小老鼠和大老虎

台英社

Marcia Brown

1962凱迪克金牌獎

30

1961

我最討厭你了

遠流

Janice May Udry /

Maurice Sendak

31

1962

下雪天

上誼

Ezra Jack Keats

1963凱迪克金牌獎

32

1962

月光男孩

格林

Ib Spang Olsen

丹麥

33

1962

兔子先生,幫幫忙好嗎?

遠流

Charlotte Zolotow /

Maurice Sendak

1963凱迪克銀牌獎

34

1962

風到哪裡去了

遠流

Charlott Zolotow

35

1963

小黑魚

上誼

Leo Lionni

1964凱迪克銀牌獎

36

1963

古利和古拉

信誼

中川李枝子 /

大村百合子

37

1963

風喜歡和我玩

遠流

Marie Hall Ets

38

1963

野獸國

漢聲

Maurice Sendak

1964凱迪克金牌獎

39

1963

寶兒—穿背心的野鴨

東方

John Burningham

Kate Greenaway

40

1964

彼得的口哨

上誼

Ezra Jack Keats

41

1964

愛心樹

星月書房

Silverstein Shel

42

1965

像我平常那樣

遠流

Marie Hall Ets

1966凱迪克銀牌獎

43

1966

古倫巴幼稚園

台灣麥克

西內南 /

堀內誠一

44

1966

珍妮的帽子

遠流

Ezra Jack Keats

45

1966

珊珊的月光

巨河

Evaline Ness

1967凱迪克金牌獎

46

1967

田鼠阿佛

上誼

Leo Lionni

1968凱迪克銀牌獎

47

1967

彼得的椅子

上誼

Ezra Jack Keats

48

1967

紅氣球

台英社

Iela Mari

49

1967

馬鈴薯啊,馬鈴薯

道聲

Anita Lobel

50

1967

馬頭琴

台英社

大塚勇三 /

赤羽末吉

51

1968

大象艾瑪

和英

David Mckee

52

1968

母雞蘿絲去散步

上誼

Pat Hutchins

53

1969

小河馬

青林

Marcia Brown

54

1969

小豬離家記

遠流

Arnold Lobel

55

1969

好餓的毛毛蟲

上誼

Eric Carle

56

1969

我的衣裳

遠流

西卷茅子

57

1969

夜裡的貓

天下雜誌

Dahlov Ipcar

58

1969

約瑟夫的院子

遠流

Charles Keeping

59

1969

驢小弟變石頭

上誼

William Steig

1970凱迪克金牌獎

60

1970

和甘伯伯去遊河

台英社

John Burningham

Kate Greenaway

61

1970

魚就是魚

 

上誼

 

Leo Lionni

62

1970

窗外

遠流

Charles Keeping

63

1970

魔奇魔奇樹

和英

齋藤隆介 /

滝平二郎

64

1971

3號公寓

遠流

Ezra Jack Keats

65

1971

小帝奇

台英社

Pat Hutcnins

66

1971

在一個晴朗的日子裡

遠流

Nonny Hogrogian

1972凱迪克金牌獎

67

1972

六個男人

遠流

David Mckee

68

1973

不是我的錯

和英

Leif Kristiansson /

Dick Stenberg

波蘭

69

1973

永遠吃不飽的貓

遠流

Haakon Bjorklid

挪威

70

1973

看得見的歌

上誼

Eric Carle

71

1973

樓上的外婆和樓下的外婆

台灣麥克

Tomie dePaola

72

1974

台灣麥克

Ezra Jack Keats

73

1974

黎明

遠流

Uri Shulevitz

74

1975

自己的顏色

遠流

Leo Lionni

75

1975

雨傘

小魯

太田大八

76

1975

草莓

愛智圖書

新宮晉

77

1975

嗨,路易

三之三

Ezra Jack Keats

78

1975

貓頭鷹在家

遠流

Arnold Lobel

79

1976

好一個餿主意

遠流

Margot Zemach

1977凱迪克銀牌獎

80

1976

第一次上街買東西

漢聲

筒井賴子 /

林明子

81

1976

森林大熊

格林

Jörg Steiner /

Jörg Müller

瑞士

82

1976

蠟筆盒的故事

遠流

Don Freeman

83

1977

大家來大便

漢聲

五味太郎

84

1977

小金魚逃走了

信誼

五味太郎

85

1977

活了一百萬次的貓

上誼

佐野洋子

86

1977

莎莉,離水遠一點

遠流

John Burningham

87

1977

橘色奇蹟

遠流

Daniel Manus Pinkwater

88

1978

火車快跑

遠流

Donald Crews

1979凱迪克銀牌獎

89

1978

追追追

格林

赤羽末吉

90

1978

野馬之歌

遠流

Paul Goble

1979凱迪克金牌獎

91

1978

雪人

上誼

Raymond Briggs

92

1979

好想見到妳

遠流

五味太郎

93

1979

奧力佛是個娘娘腔

三之三

Tomie dePaola

94

1979

駕牛篷車的人

巨河

Donald Hall /

Barbara Cooney

1980凱迪克金牌獎

95

1979

鶴妻

信誼

矢川澄子 /

赤羽末吉

96

1980

智慧寓言

信誼

Arnold Lobel

1981凱迪克金牌獎

97

1980

冬冬,等一下

和英

David Mckee

98

1980

高麗菜弟弟

台灣麥克

 

長新太

99

1981

天靈靈

上誼

Chris Van Allsburg

1982凱迪克金牌獎

100

1981

肚子餓扁了

青林

片山健

101

1981

真的有聖誕老公公嗎?

漢聲

暉峻淑子 /

杉浦範茂

102

1982

大象先生和老鼠弟弟

台灣東販

中江嘉男 /

上野紀子

103

1982

山中舊事

遠流

Cynthia Rylant /

Diane Goode

1983凱迪克銀牌獎

104

1982

生氣的亞瑟

三之三

Hiawyn Oram /

北村悟

105

1982

好朋友

上誼

Helme Heine

106

1982

花婆婆

三之三

Barbara Cooney

107

1982

流浪狗之歌

和英

Gabrielle Vincent

比利時

108

1982

媽媽的紅沙發

三之三

Vera B. Williams

1983凱迪克銀牌獎

109

1982

影子

青林

Marcia Brown

1983凱迪克金牌獎

110

1983

大猩猩

格林

Anthony Browne

Kate Greenaway

111

1983

我的媽媽真麻煩

遠流

Babette Cole

112

1983

請不要忘記那些孩子

遠流

Chana Byers Abells

113

1983

最特別的生日禮物

道聲

Vera B. Williams

114

1984

跳鼠的故事

遠流

John Steptoe

1985凱迪克銀牌獎

115

1984

外公

台英社

John Burningham

Kate Greenaway

116

1984

打瞌睡的房子

上誼

Audrey Wood /

Don Wood

117

1984

好忙的蜘蛛

上誼

Eric Carle

118

1984

威威找記憶

三之三

Mem Fox / Julie Vivas

澳洲

119

1984

黃與粉紅

和英

William Steig

120

1984

媽媽爸爸不住一起了

遠流

Kathy Stinson /

Nancy Lou Reynolds

加拿大

121

1984

獾的禮物

遠流

Susan Varley

122

1984

鱷魚怕怕牙醫怕怕

上誼

五味太郎

123

1985

冬芽合唱團

天下雜誌

長新太 /

冨成忠夫、茂木透

124

1985

北極特快車

上誼

Chris Van Allsburg

1986凱迪克金牌獎

125

1985

妞妞的鹿角

和英

David Small

126

1985

澡缸裡的國王

三之三

Audrey Wood /

Don Wood

1986凱迪克銀牌獎

127

1985

親朋自遠方來

遠流

Cynthia Rylant /

Stephen Gammell

1986凱迪克銀牌獎

128

1985

鐵絲網上的小花

格林

Roberto Innocenti

129

1986

你好,老包

遠流

Arthur Yorinks /

Richard Egielski

1987凱迪克金牌獎

130

1986

爛皮兒踩高蹺皮兒

遠流

Paul O. Zelinsky

1987凱迪克銀牌獎

131

1986

永遠愛你

和英

Robert Munsch /

梅田俊作

132

1986

安娜的新大衣

東方

Harriet Ziefert /

Anita Lobel

133

1986

朱里亞斯呢?

阿布拉

John Burningham

134

1986

門鈴又響了

遠流

Pat Hutchins

135

1986

頑皮公主不出嫁

格林

Babette Cole

Kate Greenaway

136

1987

月下看貓頭鷹

上誼

Jane Yolen /

John Schoenherr

1988凱迪克金牌獎

137

1987

班班的地盤

遠流

Jeanne Titherington

138

1987

遲到大王

上誼

John Burningham

139

1987

我不想長大

遠流

Charlotte Zolotow /

Erik Blegvad(丹麥)

140

1987

森林和海的相遇

天下雜誌

Jeannie Baker

澳洲

141

1988

飛啊!蝗蟲

青林

田島征三

142

1988

夢幻大飛行

遠流

David Wiesner

1989凱迪克銀牌獎

143

1988

歌舞爺爺

遠流

Karen Ackerman /

Stephen Gammell

1989凱迪克金牌獎

144

1989

喂!下車

遠流

John Burningham

145

1989

我們要去捉狗熊

台英社

Michael Rossen /

Helen Oxenbury

Kate Greenaway

146

1990

吃六頓晚餐的貓

和英

Inga Moore

147

1990

公主的月亮

和英

James Thurber(1943) /

Marc Simont

148

1990

魯拉魯先生的庭院

小魯

伊東寬

149

1990

山之生

青林

立松和平 /

伊勢英子

150

1991

我的祕密朋友阿德

遠流

John Burningham

151

1991

瘋狂星期二

格林

David Wiesner

1992凱迪克金牌獎

152

1992

小貓頭鷹

上誼

Martin Waddell /

Patrick Benson

153

1992

爺爺一定有辦法

上誼

Phoebe Gilman

154

1992

送奶奶一頂帽子

東方

Patricia Polacco

155

1992

媽媽與我

天下雜誌

Charlotte Zolotow /

Anita Lobel

156

1992

海之生

青林

立松和平 /

伊勢英子

157

1992

獨眼貓

青林

片山健

158

1992

搭公車

青林

荒井良二

159

1993

我要牛奶

遠流

Jennifer A. Ericsson() /

Ora Eitan(以色列)

160

1993

奧勒岡之旅

遠流

Rascal / Louis Joos

比利時

161

1993

阿文的小毯子

三之三

Kevin Henkes

1994凱迪克銀牌獎

162

1993

哈維‧史藍芬伯格的聖誕禮物

和英

John Burningham

163

1993

噠酷唧嚕噠酷唧嚕…最早的歌…

遠流

阪田寬夫 /

長新太

164

1993

從山裡逃出來/ 垃圾,丟啊!

天下雜誌

田島征三

165

1994

寇特尼

和英

John Burningham

166

1994

猜猜我有多愛你

上誼

Sam McBratney /

Anita Jeram

167

1994

煙霧迷漫的夜晚

和英

Eve Bunting /

David Diaz

1995凱迪克金牌獎

168

1994

都是夏天惹的禍

青林

スズキコージ(鈴木康司)

169

1995

豬奶奶說再見

東方

Margaret Wild /

Ron Brooks

澳洲

170

1995

世界上最美麗的村子

小魯

小林豊

171

1996

雲上的小孩

遠流

John Burningham

172

1996

發現小錫兵

和英

Jörg Müller

瑞士

173

1996

精采過一生

三之三

Babette Cole

174

1997

好事成雙

格林

Babette Cole

175

1997

小恩的秘密花園

格林

Sarah Stewart /

David Small

1998凱迪克銀牌獎

176

1998

南瓜湯

和英

Helen Cooper

Kate Greenaway

177

1998

雪花人

三之三

Jacqueline Briggs Martin /

Mary Azarian

1999凱迪克金牌獎

178

1998

派弟是個大披薩

台灣麥克

William Steig

179

1998

到海邊尋寶

天下雜誌

Debra Frasier

180

1998

橡皮頭蹦太郎

青林

長新太

181

1998

熊啊!

天下雜誌

星野道夫

182

1999

跟我一起看地球

遠流

John Burningham

183

1999

喬瑟夫有件舊外套

台灣麥克

Simms Taback

2000凱迪克金牌獎

184

1999

威斯利王國

和英

Paul Fleischman /

Kevin Hawkes

Kate Greenaway

185

1999

菲菲生氣了

三之三

Molly Bang

2000凱迪克銀牌獎

186

2000

奧莉薇

格林

Ian Falconer

2001凱迪克銀牌獎

187

2000

我絕對絕對不吃番茄

上誼(原為經典傳訊出版)

Lauren Child

Kate Greenaway

188

2000

再見,愛瑪奶奶

和英

大塚敦子

189

2000

霧中的刺蝟

遠流

Yury Norshteyn

& Sergey Kozlov /

Francheska Yarbusova

190

2000

1000把大提琴的合奏

遠流

伊勢英子

191

2001

狐狸

遠流

Margaret Wild /

Ron Brooks

澳洲Kate Greenaway

192

2001

有色人種

和英

Jerome Ruillier

193

2001

我不睏,我不要睡覺

上誼(原為經典傳訊出版)

Lauren Child

194

2003

神奇床

遠流

John Burningham

195

2003

你看起來很好吃

三之三

宮西達也

196

2004

紅色的書

小魯

Barbara Lehman

2005凱迪克銀牌獎

197

2004

走進生命花園

米奇巴克

Thierry Lenain /

Olivier Tallec

198

2004

跟爺爺說再見

巨河

Kim Fupz Aakeson(丹麥) /

Eva Eriksson(瑞典)

丹麥

199

2005

哈囉、再見的窗口

遠流

Norton Juster /

Chris Raschka

2006凱迪克金牌獎

200

2005

什麼!

阿布拉

Kate Lum /

Adrian Johnson

 

yoyostory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下載》關於情緒教養的101本繪本

作者:陳書梅 出處:親子天下
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1344

小小孩也會有心事,有時候哭鬧也無法釋放負面情緒。然而,透過繪本,它提供了生活體驗,引起情感共鳴,能夠有效紓解情緒,對大人或小孩,都是最佳的心靈處方箴…

兒童情緒教育的相關研究,多肯定繪本對兒童情緒發展的幫助。繪本常以第一人稱觀點敘事,直接處理主角的感受,因而較易使兒童產生共鳴。


對兒童而言,繪本具有社會化、提供生活體驗、娛樂以及紓解情緒等功能。許多研究和相關文獻都證明,具有情緒療癒效用的繪本,不論對大人或小孩,都是最佳的「心靈處方箴」。


遭逢情緒問題時,父母或師長可與孩子一起閱讀繪本並進行討論,以引導兒童改變想法,並學會以較成熟、樂觀的觀點思考,面對問題,進而解決情緒困擾,這就是所謂的「書目療法」。


此次筆者針對一般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常遭遇的情緒困擾問題,如「自我認同」、「親子關係」、「親子失和」、「手足關係」、「同儕關係」及「喪失所愛」等挑選五十二冊具情緒療癒作用的繪本。


同時,加上台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與國家圖書館發起之「送兒童情緒療癒繪本到四川」專案活動,所出版的「兒童情緒療癒繪本解題書目」中之五十冊情緒療癒繪本,總計共一百零二冊,供父母與師長參考。(本文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副教授)

yoyostory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偉文為孩子挑選的兒童節書禮

作者:李偉文 出處:親子天下

歡樂、夢想、冒險.....,都在書中的世界裡。《親子天下》特別邀請親子教養作家李偉文與童書專家陳娟娟精心為讀者挑選適合過年閱讀的歡樂書單。不論是適合年齡較小的圖畫書、或是適合中高年級孩子的小說、散文、冒險故事全都有。

總覺得家長可以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養成他們喜歡閱讀的習慣。閱讀就像其他重要的習慣與性格養成一樣,要趁著年紀還小的時候培養,過了這個階段,孩子的心思會被其他許多東西吸引,他的注意力也會被許多成長的煩惱所佔據,要再培養閱讀的興趣,恐怕就不太容易了!


雖然有人說這是個影像時代,而且許多訊息可以透過網路、手機視訊來取得,但是人的縝密思考以及周延的邏輯推理能力,只有經由閱讀結構完整、思路清晰的書才能養成。
後面介紹的八種十多冊的書,都是非常精采動人、應該可以吸引孩子閱讀的好書,我覺得好書最重要的前提必須是好看的書。


對了,這些書家長也要看,相信也能帶給大人許多遺忘已久的樂趣、希望以及夢想。



《神火之賊》
《神火之賊》是「波西.傑克森」系列的第一本,預計每三個月出版一本,全系列共五本。
「波西.傑克森」是精采刺激的奇幻小說,這裡面讀得到青少年素有的叛逆與幽默搞笑,更令人驚艷的是,希臘眾神彼此間複雜的恩怨情仇,在一個又一個高潮迭起的故事中,讓我們不知不覺就記下來了。


希臘神話是西方文化最重要的根源,因此,當我們看完這個故事,也等於上了令人難忘的西洋文化史。


《午餐錢大計畫》
作者安德魯.克萊門斯創造出許多很棒的少年主角,他們都是好學生,卻都有些反叛的性格,當孩子的創意與批判性思考和學校規定互相衝突,身為老師或家長該如何面對與處理呢?


作者透過精采的校園故事,引領大家思考孩子在成長過程很容易被我們忽略卻又非常重要的議題。比如《午餐錢大計畫》是讓孩子認識「錢」,這個似乎具體卻又抽象的知識。去年六月出版的《我們叫它粉靈豆》講的是文字的力量,七月出版的《不要講話》談的是語言與溝通的本質,八月出版的《成績單》則討論孩子必須時時面對的考試與分數,探討教育的本質以及到底資優與平庸等等充滿爭議、常常困擾著家長與老師的議題。


克萊門斯的少年小說目前出版了四本,都非常好看,若是你的孩子尚未養成喜歡閱讀的習慣,這幾本書應該是很好的入門書,可以吸引孩子享受閱讀的樂趣以及感受到書本帶來的思想震撼。


《托比大逃亡》
「橡樹部落」裡的托比是人也是非人,他們是一群和昆蟲大小差不了多少的種族,居住在橡樹上,這套分為兩集的少年小說結合了奇幻冒險與家族傳奇,談的是少年這個階段開始發展與好奇的探索、冒險以及愛情,當然,也有包括對於生態環境的關懷與現實社會對照的反思。作者是法國人,所以故事呈現的方式與我們較常看到的英美奇幻小說有些不一樣,書中對於自由的堅持與追求,正是法國人相當重視的價值理念。


《希臘狂想曲系列》
杜瑞爾是生態保育界赫赫有名的人,也是全世界最著名的生態作家與保育頑童。他從六歲便立志建造屬於自己的動物園,二十二歲起便組織遠征隊,足跡橫跨全世界叢林與蠻荒,寫了三十七本書,拍了十二部影集。這本描述他童年在希臘小島生活的自傳還拍成連續劇,三十四歲成立自己的動物園之後,就全力投入挽救瀕臨絕種的動物。


這一系列自傳小說之前在大樹出版社分三冊出版,二○○七年改由野人出版社增添插圖、重新排版成五冊。


這五本書非常生動好笑,應該會讓大人與孩子捧腹之餘,重新體認到大自然的神奇與豐富。


《妖精的小孩》
這本書依據北歐流傳許久的民間故事「偷換兒」所發展,據說沼澤裡的精靈常常喜歡偷走人類的可愛嬰兒,用木頭、石塊甚至小精靈取而代之。書中主角就是那個被遺棄在人類社會的小精靈,因此這本書很真誠的描述了人類社會的複雜,包括偏見與殘忍,還有同儕之間的壓力。作者透過這本書告訴孩子什麼叫做「我們」和「他們」,什麼叫做愛與恨,什麼是真正的人性光
這本書也是兒童自我認同的成長歷險。


《鯨騎士》
傳說紐西蘭原住民毛利人的祖先派凱亞,騎著一隻大雄鯨來到紐西蘭。這本書的主角剛好取名也叫派凱亞,也正當酋長祖父想振興民族文化時刻出生。可是,她是個女生,無法依傳統習俗繼承族長,這使得她與祖父的關係一直很緊張。在時代劇烈變遷時,每個人該如何面對與因應?


很好看也很感人的故事,有原著改編的同名電影,可以搭配著一起閱讀。


《地球少年的一天》
這本書由日本共同通訊社所著,搭配影片一起發行,實地拜訪記錄了三十多個不同國家少年的真實生活,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困境與夢想。


從孩子的身上,我們可以看見他們所處社會的現狀,以及他們國家面臨的問題。在全球連動如此頻繁的現代,這本書可以打開孩子的視野,看到跟他們同時生活在地球上的其他國家的小孩是如何生活。家長也可以透過這本書,與孩子一起探索與討論世界各國的狀況。


《野地獵歌》
這本書原來的書名叫《一個捕猴子的夏天》,不只是孩子童年時常看的動物小說,除了有桃花源般的鄉野生活,還是個溫暖感人的家庭故事,生動描述了那些樂天知命的農人牧民如何堅持自己的信念,永遠樂觀的在荒野地上生活。


主角是個十四歲的少年,某個夏天他想捕捉從馬戲團逃走的猴子領取賞金來買小馬與獵槍,在精采滑稽的情節裏,卻又有觸人心弦的感動,是一部笑中帶淚的好書

yoyostory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的教育,從小做起  

            台北縣書香文化推廣協會理事長 蔡淑媖

 

 

  「愛」是一種感覺,發自內心,藉由語言或行為展現。心中有愛時,看待任何事物都會比較寬容,不僅願意接受及同理別人的心情,還會設法給於幫助、回饋和撫慰。如果人人都具有愛心,那麼社會就會一片祥和。所以,父母親應該從小培養孩子的愛心、引發孩子善良的天性,讓孩子懷著慈悲與善心步入人群。

 

    打造充滿愛的環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也是永遠的老師。孩子呱呱墜地後,便張著全身的感官開始吸收與學習,家中的氣味、聲音、光線等,都是建構這個新生命個性的元素。愛的感覺透過這些元素一點一滴注入孩子的身體裡,如此被愛包圍長大的人,很自然的就會具有慈悲的個性。所以,為孩子打造一個充滿愛的成長環境,是培養孩子愛心的第一步。

  什麼是「愛的氣味」、「愛的聲音」、「愛的光線」呢?「愛的氣味」是讓人聞了後心情愉快、感到無比疏爽的。所以,潮濕、發霉、煙臭、腥味等,就不是愛的氣味,要想辦法把它們趕出屋子。「愛的聲音」是悅耳動聽的,讓人家聽起來神情放鬆、如沐春風。所以,喧鬧、咒罵、電器噪音、移動的碰撞聲等,就不是愛的聲音,要盡量避免在家中產生。那「愛的光線」又是什麼呢?同理可證,令人感到舒適的,明亮、溫和、隨著人體需求而調整的光線便是愛的光線。

  其實,只要多一份心,並願意時時刻刻關照,為孩子打造一個充滿愛的環境並不難:平常注意居家環境整潔,不使用易揮發的化學清潔劑,讓室內空氣流通、溫度舒適,減少不必要的工程,做事時動作輕柔,談話時輕聲細語,關掉吵人的電視,播放美妙的古典音樂,善用窗帘與燈具調節光線,…..這些生活習慣不僅有益健康,還能產生愛的能量,滋潤孩子的幼小心靈。

 

啟發孩子的善心

 

    有了充滿愛的環境,接著大人們要進一步啟發孩子的善心,在孩子幼小時,帶他認識生命、教導他尊重萬物生靈。而室內閱讀和戶外觀察,是雙管齊下的兩個好方法。

  「閱讀」開啟知識的大門,也提供親子互動的良好管道,唸一本好書給孩子聽,看看他的反應、聽聽他的心聲、說說自己的感覺,那關於愛的議題便很自然的藉由故事展開。譬如:《猜猜我有多愛你》(信誼),小兔子與大兔子說著對彼此的愛有多少的話,這樣的對話,可以引申親子之間表達對彼此的愛。共讀《沒有人喜歡我》(三之三)這本書,談談那隻想要交朋友的小狗一再被拒絕的心情,讓孩子體會一下,如果別人拒絕你,你會不會難過?你想要交朋友時,可以怎麼做呢?讓孩子變換不同立場,學習同理心。

  「觀察」喚醒感官的聲音、提升孩子的專注力,不管是牆角的蟻窩,還是林中的大樹,都可以引發很棒的親子話題。父母帶孩子出去接觸大自然時,不要只是讓小孩們在草地上跑跑跳跳,自己坐在旁邊看報紙或聊天。大人應該站起來帶著孩子來一趟觀察之旅:看看小草,單株看似嬌弱,但集結成群,便成了一片園地,讓人們的腳踩來踩去、屁股坐來坐去,依然生生不息,這是多麼強韌的生命力啊!而樹上的嫩葉取代掉落的老葉,和從樹幹上串出的嫩芽,都是樹的生命展現,我們在享受涼快的樹蔭時,是不是該感謝那每一片克盡職守的葉子?

   細心去觀察與紀錄、找尋好書陪伴孩子閱讀,如此慢慢引領孩子觀察世間萬物,開啟他的視野,當他眼中不再只有自己、不再只有人類時;當他能夠看到更多生靈時,他的內心就充滿愛了。

 

與孩子談愛

 

  當孩子逐漸長大時,就會開始遇到人的問題,也許剛上幼稚園沒多久,他會回來告訴你,他喜歡某某人。才上小學第一天,就回來告訴你有人愛上她。到三、四年級,你會發現他開始有小團體,每天電話裡談的是誰又怎樣,誰很討厭啦!等等……看在眼裡,父母忍不住憂慮起來:這麼小就想談戀愛,這怎麼得了?這麼小就搞小圈圈、排擠別人、說人是非,怎麼可以呢?

  其實,這是孩子必經的成長過程,父母親不用過於焦慮,更不可以用嚴厲的態度斥責他們,好像她們犯了天大的錯誤似的,這樣只有讓孩子化明為暗,避免讓你知道,事實上這些事情還是不會消失,因為這是人性的一部份,也是緣份所促成,這種事每個人遲早都會遇到,只是快慢而已。

  「感覺」沒有對與錯,我們不能蠻橫的限制孩子不能「愛」,或是「不愛」。當孩子告訴你,他討厭某人時,我們不能說這是不對的,更不能強迫他去喜歡對方,我們應該接受他的感覺,再進一步問他:「你為什麼討厭他?」聽他說說他的感覺、他的理由,但是別急著替對方辯駁,即使孩子說的是老師或是長輩,我們也不必心慌,重要的是,從孩子的分享中,我們可以了解孩子對別人的寬容度有多少,在他能夠接受的範圍中,試著請他調整,而不全盤否定,如此才有機會慢慢矯正孩子對別人的偏見。

  相對的,孩子告訴你他多愛某人時,我們也不要緊張得好像孩子就要跟人家共結連理一樣,我們還是豎起耳朵好好聽他說,關於那個人有多好、他有多欣賞他。從孩子的敘述裡,我們可以了解孩子看人的標準,和他的個性,我們可以鼓勵孩子學習對方,並且善用孩子希望被對方重視的心理,鼓勵他加強自己的弱項、改進自己的缺點。

 

結語

  愛的教育自小做起,從打造環境、啟發感覺到和孩子傾心相談,「愛」是每個人一輩子的功課,不僅孩子在學習,其實父母親也還沒修完學分。藉由與孩子談愛,我們也不斷反省,回想自己與親人們、朋友們、同事們互動的過程,更加了解自己的感觸,這是一條親子共同成長的路,做好準備、願意花心思的人,絕對可以得到甜美的果實,期許大家一同努力! 

yoyostory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朗讀,為說故事加分                        /蔡淑媖

 

  「朗讀」這個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一直以來都被設定為語文競賽的一個項目,可見在教學上受重視的程度。

  「朗讀」,簡單的說,就是「大聲唸」。把文字用聲音表現出來,讓人聽進去,造成「聽讀」的效果。說故事時從嘴裡吐出的也是一串串的字詞,這些字詞能不能吸引聽眾注意,取決於它是否被聽懂,如果那些字詞含糊不清,無法提供完整意思,那故事就七零八落了。

  朗讀是看著文本逐字唸,這個動作可以讓讀的人聽到自己的聲音,我們常常說話,卻不怎麼注意聆聽自己的聲音,因為與人對話時,我們會忙著理解對方的意思和整理腦中的想法,並急著尋找語詞回應,在瞬間集中的忙碌中,往往忽略去處理自己聲音。練習朗讀,可以幫助我們聽出自己聲音的特質,找出最恰當的聲音呈現故事。 

  用「朗讀」來進行說故事訓練時,我會注意兩件事:一是咬字、一是節奏。雖然說故事不一定要字正腔圓,但是,若能把每個字咬清楚,並用正確的音說出來,那麼,聽的人較能輕易分辨,不會產生誤解。譬如:「發現在遠遠的地方,燈火通明」…..。若發音不準確變成「花蟹在遠遠的地方,燈火通明」,會讓人一時之間抓不到頭緒,頭腦被「花蟹」這個詞絆住,無法隨著故事往前走。

  華語的發音中,特別要注意的聲母是「ㄏ」和「ㄈ」、「ㄌ」和「ㄋ」、「ㄓ、ㄔ、ㄕ」和、「ㄗ、ㄘ、ㄙ」的音準。而韻母中比較會搞混的是「ㄢ、ㄤ、ㄥ、ㄣ」這四個音,例如:「應該」唸成「因該」、「當然」唸成「單然」、「船上」唸成「床上」。還有「ㄝ和ㄟ」這兩個音,例如:「惡劣」唸成「二類」、「眼淚」唸成「眼裂」、「分裂」唸成「分類」…….

    為了加強咬字的清晰,我在進行正音訓練時,會設計一些「繞口令」,讓學員練習,譬如針對「ㄏ」和「ㄈ」的練習:「粉紅花會不會飛?會飛粉紅花就飛 ,不會飛粉紅花別飛,飛的粉紅花再會!」針對「ㄌ」和「ㄋ」的練習:「獵人的內人累了流眼淚,內人哭得像淚人,獵人幫內人擦眼淚,內人叫獵人別累出眼淚」。網路上有許多「繞口令」,都可以拿來加強咬字和正音的練習。

  以上是關於「咬字」的部份,接下來說明「節奏」在說故事時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所謂「節奏」,是由聲音的快慢、輕重、抑揚、虛實、頓挫、斷連等形式構成的聽讀感覺。一篇故事中,這些聲音的形式會不斷重組、結合,若每一句都掌握得恰到好處,那麼,故事就會被精采的呈現。以這段話為例:「從前有一群大象,他們有的年紀小,有的年紀老,有的高,有的胖,有的瘦巴巴。」(大象艾瑪)除了以標點符號作為斷連的標準外,其中還有更精細的技巧需要融入,我整理說明如下:「從前(柔和,語帶神秘)有一群(平)大象(語氣重),他們有的年紀小(聲弱),有的年紀老(漸強),有的高(中強),有的胖(強),有的瘦巴巴。(弱)

  說故事是需要不斷學習與練習的,把朗讀的元素運用到說故事技巧裡,可以讓故事說得更好聽、動人,平常在團體進修的課程中,若能加進這類練習,相信每個人的說故事功夫會提升很多。

yoyostory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李雪莉 2007.03.28/ 第368期

 如果要給孩子一個一輩子的禮物,可能沒有父母會回答,給孩子很多的補習和考試。 只是,為什麼台灣的孩子很難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 不少父母看到,引領孩子不只要給動機、興趣,還不能有一絲的勉強,否則會破壞學習的胃口。台北市長郝龍斌是一個好例子。 他與妻子高閬仙從小到大都是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但他們卻不迷信高學歷,三個孩子幾乎不補習。他們相較下是「完美父母」,但卻不期待有「完美小孩」。為什麼? 

我的父職扮演,跟我的父親︵郝柏村︶不太一樣。我父親在我十七、八歲以前,根本不在家裡,他三個月回家一次。從某種角度來看,他對小孩是比較溺愛的,他回來就帶我們吃東西、買玩具、看電影。

 但是,我父親在我成長過程中,很清楚告訴我:你的人生,要自己負責。像我高中畢業,我父親希望我進軍校,我沒有去;我念完博士回來,他希望我多留美國兩年再回來,我也沒聽他的;然後我在台大升到教授的時候,我要去選立法委員,我父親也反對啊!雖然有衝突,但他不勉強我,只跟我說:這是你的人生,你自己要想清楚要做的事情。

 所以,我對我的小孩(老大、老二是女兒,老三是兒子,三個各相差九歲,最小的是小二,最大已出社會工作),只要求幾件事情,第一,要有關懷社會的心;第二,有是非觀念,做規矩的人;第三,快樂生活。至於書念得好不好、將來有沒有成就,我不在乎。

 所以我的小孩,功課都不好。在學校班上成績都不好。我完全沒有掙扎,有我的道理。
 
 我自己一直以來成績很好,我太太的成績也很好,我們兩個都考到台大,可是我們兩個有個共同的認知就是:成績不重要、學業不重要。我們那時聯考要考到我們這個系( 台大農化系,當時排名台大醫科後面),大概是考到全國一百五十名左右,才考得進來。可是,我們注意到,當初書念得最好的學生,大學畢業後,有一半以上的同學幾乎都沒有再念上去了,為什麼?因為就是填鴨式的教育讓你覺得學習是件很痛苦的事情。

 我印象深刻,台大畢業那天,坐在旁邊那位女生對我說,「今天畢業,我這輩子再也不需要讀書了。」那句話對我是一種shock(震驚),把讀書與學習視為痛苦,這樣的人,我可以預期大學畢業就會停在那裡,不再成長。

保持好奇心最重要

 我跟我太太始終相信一件事,一個孩子的發展,重要的是保持好奇心;我們的人生不是跑百米,人生是馬拉松;求知慾是人天生的本能,就像你的食慾、性慾一樣,每個人都有求知慾,可是,為什麼我們這麼多優秀的人到後來沒有求知慾?因為過度的斲傷讓它失去了。

 所以,我最常問孩子的一句話是:今天高不高興?我寧願她們平常多看課外讀物,也不要死背填鴨的試題。

很明顯的,我的小孩就是小時候沒在課業上累積,所以成績不好,問題是,她們有學習的興趣、有好奇心。她們沒有到處學才藝,只有我兒子對下圍棋和打跆拳有興趣,二女兒也打跆拳。其他什麼都沒補。補習或花錢學東西,都是他們要求。

 我一上台就跟教育局講,將來台北市,尤其是國小階段或國中階段,絕對不要把智育當做最重要的事,這段時間正好是培養他們的體能、養成他們閱讀的習慣,而不是給他們一大堆的功課、教他們一堆算數,而是培養非常廣泛的興趣。

從生活習慣教起

 但我很重視孩子有正確的人生觀與正常生活習慣。

 我的孩子從幼稚園開始就學會綁鞋帶;從他們小學開始,就要求他們吃完飯把碗盤與桌子收好,拿到清洗檯,簡單沖水。我們會讓孩子覺得,做這些事情很有成就感或值得驕傲。用鼓勵的方式讓小孩子做該做的事,是我和太太的習慣。

 另一個可以分享的,是絕不要讓孩子怕你。讓孩子把你當朋友,跟你分享事情,你才能真正影響他、了解他。這是滿快樂的經驗。

yoyostory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ㄧ個剛發現的網站。線上有一些免費的故事書可以free download。
不過必須要使用acrobat reader才可以看內容喔
http://www.childrensbooksforever.com/

Jenny1663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自毛毛蟲基金會網頁

  幾年前?我忘了。記得事在台北縣一個幼稚園,帶領一群老師說故事,討論故事。有一次一個老師問說:「楊老師,我的小朋友以前很喜歡聽我說故事,最近不要聽了,他們不喜歡,為什麼?」


  「你的小朋友最近不喜歡聽故事,那你要去問他們呀!」我建議。老師去問他的小朋友,到了下次來上課,便說:「我知道了他們說:從前老師說故事就說故事,現在你要教訓我們就先說故事。老師說故事就是要教訓我們,所以,我們不要聽故事了。那我怎麼辦?」

  「那就不要教訓人家呀!」我說:「但是故事還是要說。」

  「為什麼?」老師們異口同聲的說。

  「因為人需要故事:人不只需要說故事,人也需要聽人家說故事,尤其是他們自己的故事。」我當時這麼說。

  哈佛大學教授勞伯寇兒(Robort Cole)在他的名著﹔故事的呼喚(The Call of Stories)中表示;認真說故事給人家聽與認真聽人家說他們的故事,都是對人最大的尊重。有了尊重,共同的行動,合作的思考與行為,才是可能的也才容易。勞伯寇兒是個精神科醫生,年輕初當實習醫生時的第一個病人是一個老病號。那時,他在波斯頓的一家教學醫院他有兩個教授指導他,他定期和病人談話,作治療。通常,他事後會去跟兩位教授討論,我們就說是甲與乙兩位好了,甲教授是博學的理論大師,寇兒醫師每次跟他討論,才說一點點,他就會舉出許多的理論及學說,來幫助他整理他的經驗,歸納綜合進而拓展他理解的領域。乙教授年紀大一些,耳朵有意點背,常常要他重複,而且要多說一些細節。「細節細節要再說清楚一些。」乙教授不斷如此要求。可是半年過去了,他每星期跟他的病人見面,努力頃聽病人的「心聲」,大致來說醫生與病人的關係好,教授也認真指導。病人的病情依舊,並沒有起色,也沒有起色的轉機。為什麼?他問自己,他問教授,他問護士,護士也給他很有用的技術指導,可是一無改進,倒是那病人自己,常常會主動告訴他,跟他談話時,下一個問題應該怎麼問,問些什麼。他如果用藥,他也會告訴他,同樣成分的藥品,有哪一個牌子比較便宜,反正,他簡直是成了醫生的教授,事實上,這個病人出入過許多大醫院,見過許多名醫,但並沒有治好。有一天,寇兒,忘了是在治療,忘了他是個病人,把自己心中的私人心事說了出來,說說,說說,突然,那病人向他要香煙,有點緊張,點了煙,說:「讓我說我的故事。」接著,他說出他小時後如何被他爸爸強姦,如何在悲苦的心理壓迫下生活。

  「可是這和你過去半年講的不一樣啊?到底哪一個故事才是真的?」醫生問,他十分震驚。

  「以前我只講你要聽的,現在剛剛我是講我想的,我想要講的。」病人說。從那時候開始,兩位教授的協助,護士的建議才有意義。原來,當他把它只當病人,病人便認真去當一個似乎合作的病人,病人知道醫師要協助他,要治療他,便刻意避閃,努力供給醫生認為合適的東西,而不是真正深入內心的東西。一直到了醫生不戴「有色眼鏡」去看他,把他當朋友,認真去同情,去了解,而不是要去治療他時,他的下意識才能自由進入在整個意識領域。是的也許你已經同意,認真說故事給人家聽,與認真聽人家說他們的故事,是對人最大的尊重,但是,請不要誤解。一定要是真正發生在生活中的故事才能感動人,也許多半的好故事,引人入勝的故事是相當多成分是虛構的。我是說虛構的故事中呈現出來人生的真實,也許有時會比生活中的真實,更有意義,而是人追尋意義的生物,沒有意義,真的又怎樣?沒意思而已。

  在毛毛蟲,我常常在講:我家後院的樹林裡有一隻大象,是粉紅色的,他的耳朵是黃色的,熟透香蕉皮的黃,這一隻大象住在樹上,他會飛,是我教他飛的,你知道他用什麼飛嗎?耳朵,是的,是耳朵。他還飛的不太好,我花了兩個星期右三天才教會……聽著聽著有的小朋友會問說:「是真的嗎?」

  我會十分認真的說:「當然是真的呀!」我又再說下去,又有小孩問說:「真的嗎?大象的耳朵那麼小,飛得起來嗎?」

  我還是十分認真的說:「真的,飛得起來,只是飛得還不太好。」

  如果小朋友再問,很可能會有別的小朋友插嘴說:「唉!你不要再問是真的還是假的,真的嗎真的嗎?你煩不煩,這是故事耶。故事裡大象當然可以真的會飛呀!」

  你看,大部份小孩關心故事的真假,但是,他們更關心的是好不好聽,有沒有意思。

  在我家,我有時講我的童年故事給我的女兒聽,她十分愛聽。其中有一則是這樣的:那時我二年級,我們住彰化的二林鄉下,有一天,我起床,正要去上學,發現外面滿地爬的是蚯蚓。「等一下再去上學,拿桶子去裝,去撿蚯蚓給鴨子吃。」我媽媽告訴我和我姐姐。

  我們撿了一大桶的蚯蚓。蚯蚓在桶子裡蠕動,生出白白的泡沫。我們用筷子夾給鴨吃,鴨子好愛吃蚯蚓。我們看它們搶著吃,覺得一定很好吃,大概像是義大利麵條。

「於是,我也抓一把大口吃下去。我做出大口吞食麵條的樣子。」

  「哇賽!好惡心。「我的女兒做出要吐的樣子:「真的嗎?你生吃蚯蚓?」

  「當然是真的。」我認真說。

  「媽——」我女兒大聲問,「爸爸說他小時後吃蚯蚓像吃義大利麵條。」

  「你爸爸如果說真的就是真的。」媽媽說。

  我女兒還是不相信,她表示十分的不相信。可是,不久,她的朋友來玩,她便將我剛才講的故事講給他聽。「我爸爸說,」她認真引述:「於是我抓一把大口吃下去。他親口說的,我爸爸不會騙媽,我媽媽也不會騙我,而且我媽媽說,如果我爸爸說是真的就是真的。」

  她的同學表示不相信,十分不相信。可是後來,她打電話去告訴她的爸爸時,我聽到她說:「靈靈告訴我她的爸爸小時候吃過蚯蚓,一大把一大把生吞。」我可以想像她爸爸的反應。她接著大叫:「是真的,靈靈是我的好朋友,她不會騙我的。而且,靈靈說,她爸爸講的是真話,而且,她媽媽也說那是真的。」

  你看,兩個小孩其實不把它當真,卻要說的讓人家相信那是真的——大概不是,而是要把明明是假的說成真的,以捉拿那故事中呈現的意義及某種真實。

  故事不是不能或不應該被老師拿來做教育的工具與手段。但是,故事若變成了教育的工具或手段,便容易失去故事原有的吸引力。誰會聽那要教訓人才說故事的人說故事,不要說教訓,就是立志要啟發人的說故事,小孩也不那麼在乎。

  故事有故事的世界,故事中的真與假,與現實生活世界中的真假,並沒有絕對的分野,但是,說時,聽時,認真而虔敬、賦予深刻的意義,另人感興趣,比那言語與事實相符的真,重要得多。信不是一下子就來,信故事,故事的意義的創造如種植或養育生物,必要時間,需要良好的環境。個人的生命如同一個大湖或海洋,他一輩子遇到的故事,便是注入其生命的河川。故事將片斷、沒有意義的經驗組織起來。因此,故事是經驗的有機組織。故事本身可以有經驗、有啟發性。

  可是,這和思考有什麼關係?有人主張思考是言語的內化,有人主張思考是心靈活動的某些種類,有哲學家還憂心的表示,我們這個時代是個思考的時代,只是,我們大部份的人尚未去思考。他是危言了。誰不是清醒時不斷在思考中呢?可惜,教育,現代的教育,故事成了消遣的東西,迷信的東西,談到思考的教育,良好的思考習慣,能力的培養,大家想的是科學、數學及哲學。可是,哲學絕大部份是寄居在故事裡的。有人還誇張的主張,科學家其實也是在說故事。

  哈佛大學的教授布魯諾在actual world,possible mind一書中主張抽像的、推理的思考,與敘述的思考是兩個思考的主流。這使我想起幾個月前,兒童日報的一個話題:「土牛嗎?岩漿嗎?」——有個媽媽告訴他的孩子,地震是因為地下的土牛翻身。她的小叔是個物理教授。嫂嫂,什麼時代了,你還迷信。他告訴他的小侄子,地震是因為火山暴發,或地殼變動,或大陸板塊擠壓等地學的知識。這媽媽十分不安,問小孩:「媽媽講的你懂嗎?」小孩說:「懂。」

  「叔叔講的你懂嗎?」媽媽又問。「懂。」小孩又說。

  「你比較喜歡那一種? 那一種才對?」媽媽十分擔心。

  「你們講的是兩個不一樣的故事,我都喜歡。故事嘛對不對我不知道,好聽就好。」小孩說。

  也許,一切的思考也只是故事,好聽最要緊。




Jenny1663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自毛毛蟲網頁

我認為對於故事結構的分析,基本上可以分成文字與圖畫兩部份。
《文字》

文字是乘載意義的重要工具,故事作者也就常常將他們心中所構思出的故事,以文字的方式傳達給讀者。而文字所構作出來的有:

一、情節:也就是在這故事中發生了什麼事。這情節內容往往都含有衝突事件的發生,例如「石頭湯」中的士兵與村民的衝突,「諾亞方舟」中的人與神之間的衝突等等,而根據彼此衝突的關聯性,還可以分成:

個人本身的衝突–這種情緒的故事,在描述主角內心的掙扎為主,例如艾迪.楊(ED Young)所寫的「我希望是一隻蝴蝶」中,描述一隻蟋蟀認為自己很醜,不願接受自己的故事。

人與自然的衝突–主要在描述人與自然間有所衝突時的情結,如「明鑼移山」。
人與人的衝突–例如「國王的噴泉」,描述國王與民爭水。
人與社會的衝突–如鬥牛「菲迪安德」(Ferdinand),大家總是認為身為牛的最高價值就是成為最好的鬥牛,但這隻牛──菲迪安德卻不這麼想。
而情節的安排也有許多種,通常情節的先後次序是根據時間來安排的,在一段特定時間內,說明故事。
以時間順序的描述,也可以分成三種。

行進式的情節描述–那是種一開始對故事的解釋,而後有衝突的發生,再產生一些行為活動到達故事最精彩的部分,然後收尾。
插曲曲式的情節描述–即是在這本故事書中是由許多小的故事相互串連而成的,最好的例子就是「青蛙與蟾蜍。」。
倒敘式的情節描述–是將故事發展中的一段當作是開場白,而後以行進式的情節描述,但這裡要小心的是八、九歲以下的孩子對這類型的故事很容易弄混了,說故事者,要儘可能的幫助小孩了解。
二、角色:故事中會有許多角色出現,而大家所喜愛的故事中角色的名字,就是嚴格指稱著這些角色,例如「喬治」與「瑪莎」嚴格指稱二隻河馬,「夏綠蒂」嚴格指稱著這隻蜘蛛……等等。角色的分析可以有兩個部分。

角色的描述在故事中是很重要的,基本上大致會有身體特徵的描述、人格特質的描述以及與其他角色之間的關係,作者不一定會採用直接的描述,可能將這些描述放在與其他角色的對話中,由讀者自行發掘。

角色的發展指的是在這故事中角色的改變,由好變壞或是由壞變好等等。

三、背景設定:指的是發生故事的地方與時間,這裡要注意的是,背景設定與故事發展的脈絡要求一致。例如以歷史人物為主的故事,時空須要與事實符合。
四、主題:這是指故事所蘊含的意義,這很可能是作者寫這篇故事所要傳達的目的,例如「喬治與瑪莎」的主題,是在討論朋友之間相處之道,而這些主題通常都會含有一些道德的標準,但這主題不需要踰越了故事本身的樂趣,故事本身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讓小孩能夠享受故事,而不在於對小孩的道德說教,道德教化的部分,最多也只能作為其次的部分。

五、風格:這是指作者採用那一種方式寫故事,這裡包括有:語句的使用、故事的組織、故事敘說的觀點以及象徵的使用。


語句的使用–閱讀這些語句有沒有困難呢?對故事所要傳達的主題是否需要再讀呢?通常作者會考量讀者的年齡層,而用讀者比較熟悉的字,「青蛙與蟾蜍」是典型的例子。
組織–指的是段落之間的流暢性、章節的長度是否恰當、標題是否合適,以及前、後言、註釋及書的篇幅等等,這些都會影響讀者對此故事書的興趣。
敘說的觀點–若是故事是由第三人的觀點敘說時,敘說的層面也只涉及到故事中的一個角度,而不是全面性的,通常是用「他、她、它」的方式敘說,其次比較普遍被採用的敘說觀點是「全能式」的,即是可以知道故事中各種角色的心理狀態,這如同我們在觀賞電影一般,都知道男女主角的心事,故事中的他們卻都不知道。最後,也有不少作品是由第一人稱的觀點敘說,通常這敘說的是故事的主角,如「貓頭鷹月亮」等等。而這三種觀點最好不要隨意在故事進行中改變,否則不僅小孩會看不懂,大人大概也很難理解。
象徵的使用–這是作者為了增加故事內容時,在描述角色、對象或是情境時的選擇,例如增加主角受虐的程度,往往就有「後母」的出現,為了增加危險的氣氛「野狼」就會出現,當然想到狡猾就是「狐狸」了,「家庭」總會令人感到親密、溫暖的故事,而這些象徵的使用可以增加故事的緊張性及彼此衝突的力道,若是在故事中出現狡猾的「小花鹿」、兇狠的「小豬」,除非作者有特殊用意,否則這些是不恰當的象徵使用。
《圖畫》
故事書總少不了圖畫的配合,許多文字無法說清楚的意思,通常在圖畫的觀看下卻是相當清楚,例如空間位置的表達。

除了輔助文字的表達之外,好的圖畫也可以增加閱讀的樂趣,但是不好的圖畫也會產生反效果,最糟的是與文字描述有矛盾出現,例如三隻小豬的故事中卻畫出五隻豬來。

現在我們來看看圖畫的基本構成元素有線條、顏色、形狀、質感、組成部分。

一、線條:圖畫中的線條通常用來確定一個圖畫中的對象,而線條可能是粗或細、暗或淡、直或曲、實或虛等等。在評估線條時,要注意的是這些線條的出現,是否創造或傳達了故事中所要表達的意義或感覺。

二、顏色:有三種構成顏色的主要元素:


色調–以光譜的分析來看,綠、藍、紫色是比較冷的色調,紅、橙、黃是比較溫暖的色調。
飽和度–指的是顏色的濃度,是清淡的或是厚重的。
明亮度–指的是顏色的亮度,是亮的或是暗的。
而顏色的使用也須要配合文字內容,例如談及溫暖的家庭時,為增強讀者有平靜、幸福的感覺,在圖畫的顏色上,就會使用暖色的、清淡的、明亮的顏色,當然在故事情緒變緊張時,顏色的使用也會跟著改變,增加緊張的氣氛。


三、形狀:這是由線條與顏色所結合成的;形狀的評估可以分成簡單性或複雜性、僵硬或活潑、大或小等。當然形狀在圖畫中,重點在於是否傳達了很難用文字描述的訊息,例如角色的長像。

四、質感:這指的是圖畫給讀者的感覺,可能是粗糙的或平順的、死板的或柔和的。

五、組成:指的是圖畫整體的空間安排,通常畫家在構圖時會在一張圖畫中放一個焦點,讓讀者容易了解,這裡要注意的是,整體圖畫中個體的比例、平衡、協調度等等,也是要注意的。

當然,在此要強調的是圖畫的作用是在增強文字所想要傳達的意義內容。(若是沒有文字的繪本,不在這強調的範圍內),千萬不能有文字與圖畫不一致的情形。

書的選擇

知道了如何評估文字內容、圖畫及二者之間的相互配合之後,您還須要自己看,不能只是相信專家的建議,看多了之後,您在評估這些市面上的故事書就更加敏銳了。

在故事的型態上,也可以作多樣化的選擇,這包含了有圖畫書、小孩自己可以讀的書、短篇故事、長篇故事、詩集、小說、非小說等等。

我相信,在質精且種類多的閱讀環境下,小孩會喜愛看書的。


.故事嗎?謊言嗎?

人的語言是一種發明嗎?或是慢慢發展來的?不管如何,語言發生的過程中,人類有了故事。故事有的是創作,有的是整理出來的。
想到故事,我們想到故事是用語文來說,來寫,來表達。語文可以表達事實:「唐三藏是唐朝的僧侶,曾經到印度去留學。」語文也可以表達非常的想像:「孫悟空翻個筋斗雲,可以飛十萬八千里,可是,卻飛不出佛祖的手掌心。」同樣的,圖像、繪畫、音樂也都會陳述事實,會表達各種想像。圖像、繪畫、音樂都會說故事,那些無言的戲劇更會因看的人不同,聽的人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效果。舞蹈也一樣。為了簡單,我還是只談語文說的、寫的、表現的故事。

剛剛我們說到故事的事實與想像。這話粗說容易,細說卻是不易。換句話說,要在事實與想像之間劃好界線,實在是件不可能做好的事。有些故事描述事實,事事件件是真實的,一點也不假,我們稱之為歷史;有些真理含藏在虛構的故事中,我們稱之為文學。

文學與歷史卻都是故事。

事實與想像的界線還可以推得更遠,刻得更深,弄到後來,街頭巷尾發生的事,求職求才的廣告,家庭中的柴、米、油、鹽,看似簡單的事實,經過選擇、編排、強調等等,經過人口述說,都會變成故事,有了事實與想像的複雜交錯。

亞歷山大(Lloyd Alexander)說,托爾斯泰寫的戰爭與和平一書裡,起先,年輕的尼古拉、羅斯托夫在戰事中跌下馬來,手臂斷裂,驚慌非常,從法國輕騎兵的刀口中逃出生命,後來總算找到同伴。他本來要老老實實,一五一十將他的經驗說出來的,說說,卻像其他的士兵一樣,按照自己心中的期望與想像,說出了一個故事,把自己變成故事中的大英雄。

托爾斯泰後來說:「如果尼古拉、羅斯托夫,老實將他的經歷報告出來,聽的人不會相信他說的。聽的人想聽的是:他像一陣狂暴的飛沙一般掃下來,他的軍刀飲著法國兵的鮮血,他衝殺到全身力氣消失,終於倒下……而他就講這些給他們聽。」

寫故事、說故事,與記錄醫生的臨床經歷不一樣。臨床的報告要一步一步,按實況記錄,它要傳達的是事實;而說故事的人,不管是寫實派或主張幻想的人,都得要創造幻象與錯覺,使得我們看的人、聽的人,如身歷其境,進而相信它,產生情緒上的共鳴,由於深刻的感動而產生新的視野與洞見。而這種由人創造出來的幻象或錯覺,可能成為我們所知的最為真實的東西。

畢卡索曾經說:「藝術是謊言,不過,藝術的謊言告訴我們真理。」

故事是一件藝術作品,它的主旨在於將世界或人心中的紛雜理出意義,其中有秩序、有規範、有元素、有骨、有肉。故事很少是單一的清唱,它有主旋律,它要有其他各種因素的配合、組織、消與長,才能構成故事及意義的豐富。

分析故事,聽故事或說故事,我們首先要知道的是主角是誰。

主角不應是靜靜板板的人物。光用形容詞去描述是不夠的,很不夠。你得將他的特性彰顯出來,加以發展、測試。他要有行動。

語句的能量來自動詞,故事的能量來自衝突,古典的說法裡,故事中的衝突分三種:主角與自然的衝突(例如英國的小說魯賓遜漂流記);主角與其他的人之間的衝突(例如古希臘的荷馬史詩、小婦人);主角本身內心的衝突(例如俄國人朵斯托耶夫斯基的罪與罰)。

故事的直接對象及目標,應該指向主角及其衝突要帶我們走向的地方,不過,這並不能白白說出來,我們要知道主角努力要的是什麼,有什麼在阻礙他,他怎麼成,他怎麼不成,失敗的原因是什麼,換句話說,要有情節。

好的情節就像鐘錶裡好的機械,環環相扣,輪輪相咬,運轉歸確而有致。我們很可能不會去意識到情節的轉換、進展。它就像一棵樹在那邊,在你眼前,不斷生長,你卻不覺得它的變化,那一天,你留意時,它已經是一棵大樹啦!

許多過去的名著,我們今天看來,那情節實在不怎麼樣,有很多矛盾。情節要有衝突,衝突的解決或解消,伴隨著故事的發展,有了矛盾,便是無解的衝突,怎麼辦?還好,情節實在不是故事的最重要,它不是骨頭,也不是關節。

那它是什麼?情節可以說是一條路,故事是一部車子在路上開時,我們坐在車中所見的。山轉、路轉、上坡、下坡,路本身不會有趣,有趣的是沿路的風景與事件,還有車中人的心思。

故事中真正的趣味,往往不會從頭貫到尾,它往往是其中的一小片斷,我們和人家討論故事,或看過的一個電影,常聽到自己或別人這麼說:「我喜歡那個人在路邊小便時……」「當……時,好棒喲!」這種立斷的出現,往往因人而異。

這好像將情節的重要性打了大折扣。

可是,是情節將各個本來不相干的趣味,串貫起來。也因此,不只產生衝突,也產生矛盾。情節挑起擾人的,事件與事件之間,到底有什麼關連的問題,其中有個永恆的問題:自由意志與決定論的哲學問題。

哲學家多半知道,只要認真,徹底的了解,每一件事,都不是偶然的,都可以找到前因,佛家也講業。可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我們又不能不相信有所謂的偶發的事件呢!

情節雖然挑起這個擾人的哲學問題,卻也提供了管道,叫人可以同時容受命定與自由,容許因果與偶然。故事使人覺知情節節節發展,也使人驚訝它發展的過程;情節也讓人體會到系列的自由抉擇、有意的決定,故事中的衝突,遲早要在抉擇中得以解決或解消情節是意識明白的系列決定:有時對,有時不對,有時小心謹慎、有時魯莽。但,總是明白的,不是無知覺的,不是偶然的。

故事中的角色、衝突,衝突的解決或解決之發展過程全加起來,可以用個簡單的句子來表達。故事中的其他東西,都要以它為主軸,它是紅花,其他的都是綠葉:點子、情境等等,都以這個簡單句為中心。故事的力,故事的能都靠它,那就是所謂的主題,或是主軸。如果是音樂,就是那主旋律。那簡單的句子或幾個音符的起落,固然重要,與它一樣重要的是,它的發展、舖排及形變。

講到主軸的發展,就必須觸及懸疑。

懸疑是故事的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大元素。

懸疑可以是簡簡單單的好奇(小孩聽故事時,常會問:然後呢?)也可以是叫人難以承受的、滋味香甜的苦惱(你不是聽人說過:哇!到底後來怎麼了,快快說,這真叫人坐立難安呀!快說、快說!)

在某一情境中,說的人,聽的人,知道得愈多而故事中的角色知道得愈少,那懸疑就愈強。

我們知道,房中有個炸彈爆炸了,產生的是大震動;可是,如果我們知道有人安個定時炸彈,尚未引爆,而那故事中的人物,不知道有定時炸彈,在那裡開舞會,那就叫懸疑啦!

好的故事,說的人,寫的人,在某方面看來,是個吝嗇的老闆,沒有必要,絕不加角色,角色、事件、對象、情境,本身可能都有意思,但是,它們之間,如果不能合作無間,發揮出最大的功能,那整個故事的發展更有幫助,便不會被安排進去,或是會被抽掉。寫的人,說的人,聽的人,都不要「遊手好閒的角色在故事中白白領薪水!

故事的創作或講述重在早期的預備。

想像有想像的理則,創作的人,說故事的人,有特權,他們可以發明他們自己的理則。但是,一但理則形成,他們就得就那些裝備去冒險啦!形成故事理則時的預備非常重要。要在平地換車輪,你得準備千斤頂。早早建立主角的特性、形變的潛能、事件轉變的可能性,乃是給故事本身,培養有機的生命。你不是聽說有些寫故事的人,發現故事中的角色自己會講話,寫作的人只是將他們的話記下來而已嗎?就是這個道理。

真實生活中,可能有些善心人士,有義工,會幫助你。可是,故事不是真實的生活,故事裡不會有善心人士,沒有義工。要義工,你得先請好。

故事有兩層,表層的,直接的對象,站在明處的是情節;而那層的、間接的對象是站在背面的。西遊記寫的唐三藏取經的故事,但是也不是在寫唐三藏取經;「唐.吉訶德」是寫一個溫和無知,錯把風車當巨人的武士的故事,認真點看,它根本不是寫這麼一個無知溫和的武士。美國影雲丹狄艾倫速讀了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之後說:「它寫的是俄國。」他當然沒說錯,但是,說「戰爭與和平」在寫俄國,未免浮淺。

故事中潛層的部分,表現出來的,含蓄的,與其說是智性的,還不如說是一種態度。也可以說它表現的作者或說者的基本人生態度。這種態度借著敘述的語調、語氣,個人的品味,對世界的看法之交錯編織,表現、彰顯出來,真真實實,你可以觸摸到、看到、聞到,卻叫你有口難言,無法用命題去明說,是閉起眼來看得更清楚的東西。

前述這些:情節、主要角色、衝突、懸疑、主軸、潛層的態度等等,你就是研究得再清楚、更透徹,也不一定有助於故事的創作、整理及講述,有人將之拋棄,不予理會,反而更自由,更能創作。

偉大小提琴教師歐爾LeopoldAuer曾經說:「技巧之終結乃藝術之開始。」

我初學鋼琴時,我的老師說:「你彈得比我許多學生好。」我以為他在開玩笑。他是在開玩笑,他也說了真話。他是歐柏林音樂的首席鋼琴教授。他說:「我沒說假話。因為,我的學生中,有許多人彈了十年、八年的琴,但是,他們彈的是音符,不是音樂,而你雖初學,音都彈不好,琴鍵都還生熟,錯誤也多,但是,我卻感覺到那音樂從你的手指流出來。」

對故事的如此分析,只能暫時幫助我們了解故事,它並不定義故事,它只提供一些了解的線索。故事的進一步了解,不是對故事的內在分析或解剖可以達成的,可能還要借助文化人類學、心理學、社會學、神經學的協助。故事可以說是全人類文化的縮影,故事要處理的問題,存在於人的各種處境,也是哲學、心理學、神學等所要處理的問題。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覺得我們的生命、生活、一切活動,都是環環相扣,我們好像在按別人寫的腳步,一步一步地演出人家替我安排好的戲。可是,我們又相信我們有自由意志,這其中存在著一個大矛盾,只有故事或其他的藝術,能使我們了解這個困境,與之共存,並學會從中取樂,以保持自己心智的健全。

故事也以最單純的方式來告訴我們,我們的行動都會有後果;我們能從中學到因應的方式,獲得能力去做決定;我們學會面對無助,以求得存活的機會。

故事其實是一種遊戲,它是我們全人類的共同語言,它是人的自傳。

人說出來的故事,歷史也好,文學也好,都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真或假不是故事的要件,意義與趣味才是故事的精髓。有意義、有趣味,即使是謊言,也是藝術;沒有意義,沒有趣味,即使句句真實,到頭來也只是一堆雜亂的堆積。

所以,我才將本文訂題為:故事嗎?謊言嗎?


Jenny1663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自毛毛蟲基金會

孩子睡覺前是父母學習如何跟孩子說故事最自然,也是最容易的一段時間。NormaLivo(註一)說,即使是一段枯燥的長途旅程,也可以藉由說故事來打發縮短無聊的車程。
「從父母自己所熟悉的文學作品中,或是從聽過的童話故事入手,都是很好的開始,」她說,「也可以說一些以兒童為主角的故事。構成童話故事的元素有:人物角色、問題、可能解決問題的辦法,以及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後對故事主角帶來的轉變。我們也可以詢問孩子們,故事接下來會怎麼樣呢?他們通常都能編出精彩詳細的故事情節。」

「父母親比別人都更了解自己的孩子,父母總知道那一些觀念會吸引孩子。一般生活中平常的經驗就很容易引起小一點孩子的興趣,例如:時鐘的雙手慢慢轉,洗衣機的肚子快快轉,電風扇的大頭左右轉,大輪胎的身體滾著轉(註二)孩子會告訴你他所想到的一切,而你也可以跟孩子玩一整天這樣的故事。

Livo又建議了一些可做為親子故事的主題:像家族的歷史、爺爺奶奶認識和結婚的經過、父母親自己結婚當時的情形,還有像搬家遷居的事情。也可以拿出一些舊照片,說些照片裡的故事。親戚朋友、叔叔阿姨的故事可以說、父母親當年還是小孩時喜歡做的一些事也可以說。任何孩子或大人感興趣的事都是很好的故事主題與素材。

孩子也喜歡聽一些從不同角度重述的老故事,像三隻小豬,父母可以試著從大野狼的角度來述說,孩子一定會很高興的指出父母親的“錯誤”

Livo最後強調,「說故事最重要的是,說你自己喜歡的故事,而且可以滲進很多你自己的描述。」

(註一):Dr.Livo是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教授,在教育研究所開設“說故事”課。她認為“故事可以幫助孩子學習到一切,從文學到數學”。

(註二):原文為一首美國童詩,很難直譯。故改錄一首中國童詩(選自信誼基金出版社,圓果子一書,“轉轉轉”,作者為李紫蓉),有異曲同工之效。


‧創造家常故事

故事如果是一種精神糧食,那麼,就像菜一樣,可以在自家的廚房,親手調製出來,而且,家常的,往往比外邊餐廳的更溫馨。
調製自家的故事,可以先從自己小時候的生活經驗說起,那算是生活的歷史。小孩大半喜歡自己的父母說他們父母小時候的事──因為是過去的,而且是他們出生之前的事,所以,是很具體的"從前、從前"。不管你說得多麼精準、實在,它總是會散發出故事應有的神祕與擴張。

自己的生活有說完的時候,不久,你就非開始創造不可了。創造比閱讀或背誦容易多了。即席的創作也是可準備的,這裡有幾點是一位美國媽媽Christine Allison提出來的:


先虛構一個角色。講這個角色去經歷許多事:麻煩的事、難過事、冒險的、快樂的等等。如果你常常會提到他,就不必去多費口舌或筆墨描述他,因為,在不同情境中各種事件的發生就會將他襯托得很凸出了。許多父母有過這種經驗,創造出一個人物來,成了他們家中一個不可少的「家裡人」。寫信時,通電話時,常常可以借那個虛構的人說一些話。

可以事先將故事的頭跟尾描繪出來。例如,先說「從前、從前」做開頭,結尾就用「後來他們快快樂樂一起生活,直到永遠。」這種先做好框架的說法與省力的,小孩立刻會明白,要如何去領受。

虛構的故事,尤其是冒險的故事,就是沒頭沒尾也可以,就如同說一個故事的一個單節那樣。當然,你可以先問他們要聽那一類的故事,有時他們要冒險故事,有時他們要鬼故事,有時他們會要神怪故事。其實都可以信口開河,從半中間說起,講故事自己去流出故事的路,效果會出忽意料的好

講故事去自主地流動,換句話說,就是讓你自己的想像力放鬆,而且去跟隨自己的想像力運作,注意聽到自己說出來的語句,把你想像中看到的景象說出來,那時故事就在你的心中自由翻動,你只要把你想像眼目所看到的說出來而已,那時,你好像陪一個盲人在看戲,你只是把你看到的說出來而已。

果你自己愈說愈高興,那你的孩子會很想聽,遇到這種情形,不要放棄,繼續說,而且要把你說完的東西寫下來,然後找機會把寫下來的再說,依據聽眾的反應又再改,如此說說改改,其實就是不朽名著出現的一種方式。

說故事不是都那麼順,有時候情節就扭絞在一起,流通不過去,你要想辦法給一個機會翻動你思考的題目,例如:上帝為什麼給我們耳朵。然後儘量想出各種人有各種不同的境遇跟解釋,你可以把那個題目貼在你孩子的房間,隨著生活的點滴,不斷地去編織。故事不是必須一次講完。

有些父母喜歡講故事的時候,讓他們的孩子也開口,如果你是真心誠意地這麼做,真正讓他們參與這個創作,那就會有好結果,你也可以要求他們說個快樂的故事,讓你的情緒放鬆快樂起來,如果是有一群小朋友一起說,在聽話的過程中,你可以說:「然後呢?張三你說,怎麼啦!」「然後呢?李四你說,怎麼啦!」這就好像在演戲了,他可以炒作,想像的、概念的及語言的技巧。
Christine Allison以上幾點建議,我個人都做過,常常都有好效果,也許你有你的經驗,可以讓我們參考的,請寫下來寄給我們吧!畢竟,做家常的精神菜肴,每一家都有一些秘訣,說出來不值什麼,照著做的人,卻可能因此而享受到非如此便無法享受到的美味。


Jenny1663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先前看到的文章,很適合母親節呢?
在外的遊子,您今天打過電話回家了嗎?

在一次與妹妹的餐敘中,聽到這樣的一個繪本故事,
書名是《媽:外面有陽光》。繪本的場景是煙雨濛濛的星期天,
哥哥與小豆守候在客廳的電視機前,爸爸忙著接洽業務,
媽媽坐在電腦桌前,雙手在鍵盤上飛舞。

不久,天氣放晴了,一道彩虹掛在天際,哥哥跟隨爸爸出門去玩了。小豆凝視著窗外,終於忍不住大聲說了一句話:「媽:外面有陽光。」媽習慣性地說:「等我忙完再說!」,媽媽接了兩通電話,處理了一堆文件,然後在落地書架前找了一本書。

小豆百般無聊,抱著玩偶跟小動物玩,媽媽在不經意中,聽到小豆與玩偶的對話:「外面有陽光,姊姊帶你出去玩。」媽媽聽到後,心生不忍,想了想!走!散步去!這時繪本的場景是:快樂的小女孩跨越圍欄,媽媽大手牽著小手,小貓、小狗在樹蔭下、草叢中,追、趕、跑、跳、碰。

快樂的時光總是來去匆匆,小豆很快回到了家;此刻,繪本的場景是:媽媽又開始另一個階段的忙碌,小豆跟玩偶與動物在客廳又玩在一起了,不久,客廳傳來一句話:明天要帶我出去玩嗎?這是小動物問小豆的話,只聽見小豆也習慣性地說:「等我忙完再說!」這一句話飄盪在家中的每一個角落裡。

聽完這個繪本故事,我感慨良多:現代的媽媽真的很忙呀!

這個典型的故事,其實發生在你我四周不勝枚舉;尤其在現代忙碌的、盲目的、茫然的紛亂社會中,一般人只知道忙著賺錢,以求得更多財富,然後買大廈、名車、出國旅行-----等,不斷地追求物慾的滿足,不斷地填補與人攀比的虛榮心;

把孩子放到安親班與各種形形色色的補習班,等孩子從安親班與補習班放學回家之後,天色已暗了,父母辛勞一天,疲累了,孩子奔波一天,疲倦了,父母與孩子接觸的機會,何其少呀!更遑論了解孩子內心深處的渴望與需求了。

在母親節的前夕,當孩子們為您獻上祝福和鮮花時,每一個母親是否都能夠靜下心來,好好思索:什麼是我能給孩子的最珍貴的禮物呢?

應該是陪伴孩子的成長吧!孩子的成長,父母親都不該缺席,尤其孩子最依賴的媽媽,更應該時時刻刻陪伴孩子、了解孩子、教育孩子,適時地灌溉、滋養孩子純真無邪的心靈,讓他們在安穩的環境中成長與茁壯。

反之,身為子女的每一位也要好好思索一下:什麼是給母親最珍貴的母親節禮物呢?應該是多陪伴母親吧!

閒暇時抽空多陪伴母親說說話、解解悶,而不是僅僅在母親節那天送一束花、一件禮物、或者一餐飯,聊表心意;平時多陪伴母親,他日將不會有「樹欲靜而風不止,子育養而親不在」的遺憾。
@*作者﹕秉竹

Jenny1663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施錦雲

前言
 
  繪本(Picture Books)近年來已成為語文課程領域教學的法寶。老師們常利用繪本進行統整教學,尤其是運用在英語教學,透過繪本圖文相輔的特性,學生從繪本的插圖了解故事的發展,不需要老師提供太多的中文解說,不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加深語文學習的效果。繪本除了原本的故事發展外,常常也在故事內容中融入其他學習領域的課程,以PIGGYBOOK (Anthony Browne, 1986, Dragonfly Books)為例,這個故事講述一個非常操勞的媽媽,每天得做所有的家事,還要出門工作,先生和兩個小孩卻不會幫忙。有一天,媽媽不見了,只留下一張字條:「你們是豬」。慢慢地,家裡變得髒亂,爸爸和兩個兒子都沒有東西吃,他們的頭還真的慢慢變成豬頭的樣子,也終於了解媽媽的重要。最後,媽媽出現了,爸爸和兒子們也從此學做家事,分享家庭每一份子的責任。這樣的故事就很適合融入九年一貫課程的六大議題「兩性教育」,與社會領域課程「家庭的每一份子」統整教學。

  聽故事是每個學生的最愛,而繪本教學就像是說故事一樣,透過故事的聆聽,學生可自在的融入角色,做想像力的馳騁,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對文學的喜好,啟發對閱讀的興趣,同時也為他們打開另一扇知識之窗。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繪本教學適合各個年級的學生,只要老師們花時間選擇適合學生英文及身心發展程度的故事,或是與學習主題相關的繪本,相信不論是國小高年級學生或是國中生,也都會對繪本十分感興趣。

繪本選擇要點
 
  對於初學英語的學生而言,由於所學的詞彙不多,老師們在挑選繪本時,除了考慮學生的語言程度及心智成熟度外,以下是老師在選擇繪本時可參考的要點:
插圖豐富:圖多於字的繪本很適合初學英語的學生,例如:Good Night, Gorilla (Peggy Rathmann, 1996, Scholastic)、No, David! (David Shannon, 2001, Scholastic)。透過繪本圖文相輔的特性,當學生無法了解其文字時,亦可從具象的插圖中了解故事的演變,不需要老師再以母語來解釋說明。
耳熟能詳的故事:一般傳統童話故事,例如:The Three Little Pigs、Little Red Riding hood等,大部分的學生已相當熟悉其故事內容,經由英語描述後,學生可以更容易進入故事的情節及發展,使語言內化,達到學習效果。
易於預測情節發展:學生透過可猜測的劇情,活用所學的語言,例如:Monkey Puzzle (Julia Donaldson & Axel Scheffler, 2000, Koala Books),它描述一隻小猴子走丟了要找媽媽,好心的蝴蝶來幫忙,猴子告訴蝴蝶:「My mom is bigger than me.」,蝴蝶想了一下,便說:「Bigger than you? Come with me, little monkey, come…」老師便可以引導學生猜猜看蝴蝶會帶牠去找那種動物,而每次的猜測都讓學生非常興奮,尤其是中低年級的學生,更聚精會神的聆聽故事,想知道故事發展是否和自己猜測的一樣。
句型不斷重覆:學生可從故事中不斷重覆的句子,自然而然精熟新的句型,進而將句型活用於生活中。如: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 (Eric Carle & Martin, Jr. B.,1983, Puffin Books)中就重覆 "…, …what do you see? I see …looking at me."這個句型。學生不但可學會句型,也學到動物及顏色。
充滿韻律:藉由押韻、富有節奏的韻文特性,使故事容易朗讀,學生更容易瞭解英語的韻文特色,熟練英文發音的方式,使聽故事像唱遊般有趣活潑。例如:Silly Sally (Wood, A. 1992, Scholastic)、Tumble Bumble (Bond, F.,1997, Scholastic)等。
歌謠節奏:有些英文傳統兒歌、韻文都已製作做成可翻閱的繪本形式,老師除了教唱歌曲外,亦可以透過耳熟能詳的歌謠曲調,讓學生了解歌曲中故事的發展。例如:Old McDonald Had a Farm、Five Little Monkeys等。
認知型的繪本:這類繪本筆者稱之為「合訂成書的閃示卡」。通常是以主題定書名,故事的內容每頁皆以一個單字或相同的句型呈現,讓學生很容易瞭解,也非常適合根據相同的主題進行「繪本DIY」的創作。例如:以學校為主題,學生將可見到的學校事物繪製成一頁的圖,接著再訂製成書。句型的運用包括:This is my…… I see……或簡單的單字亦可。例如:School (Gay Su Pinnell, illustrated by Peggy Tagel 2000, Scholastic)書中內容就只有I see crayons. I see books……等學校的物品,便可以請學生如法炮製一本書。
好玩有趣:有些書光是書名就足以吸引學生的目光,或者一聽到有些書名,學生都會豎起耳朵聚精會神地聆聽,專心參與學習。例如:Don't Eat the Teacher!及Mommy Doesn't Know My Name (Suzanne Williams, 1990,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有些「翻翻書」(Flap book)例如:Chicken Licken (Jonathan Allen, 1996, Voyager Books)非常吸引中低年級的學生,使用這類型的書在進行教學時,學生們通常都非常專心地聆聽,因為只有上課最認真的學生,才可以到講台上翻開老師手中繪本的結局。
大書:書本開數夠大,老師在台上講故事時,全班都能看見故事中的插圖,讓繪本圖文相輔的特性發揮,學生也才不會為了爭看插圖而引起不必要的糾紛。目前坊間的暢銷繪本一般都有出版繪本大書,方便老師於教學時使用。
週邊相關產品豐富:有些暢銷繪本會衍生出相關的週邊影音產品,除了有聲的錄音帶外,甚至有動畫錄影帶、故事玩偶及學習手冊。例如:大師級作家Eric Carle的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 (Eric Carle, 1969, Scholastic), 週邊產品相當齊全,包括:故事朗讀錄音帶、大書、DIY的學習手冊、毛毛蟲玩偶及動畫卡通等一應俱全,適合剛接觸繪本教學的老師使用。

繪本教學技巧
     在進行繪本教學前,筆者會先戴上「故事帽」,學生便知道故事要開始了。只要老師將手舉高,他們便會開始一邊拍手一邊吟唱:「Right hand, left hand, give a little clap. Right hand, left hand, put them on my lap!Ms. Shih, look! Look! Look! We are ready for a book!」 ,接下來便安靜地坐好等待故事。在做繪本教學時,可利用封面圖片讓學生先猜猜看今天要聽的故事為何?再進一步做今日故事的初步說明,為繪本教學做暖身。
  
  除了繪本本身的趣味性、易讀性外,老師的聲音、語調、肢體語言也是非常重要的,透過聲音的大小、語調的高低與肢體動作等等的呈現亦可以營造故事的氣氛,幫助學生更容易了解故事。但為了讓繪本教學更精彩且引人入勝,利用簡單的道具亦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手偶:除了購買坊間現成手偶外,老師也可以利用紙袋做成手偶,方法很簡單,只要在紙袋底部貼上想要的圖片,手指伸入摺起的紙袋底部,即可做成可說話的手偶。手偶除了豐富故事演示、增加視覺效果外,亦可以讓學生操縱手偶參與故事的演出,提高語言學習的興趣。
手指偶:手指偶製作簡易,只要簡單畫個臉譜或動物造型剪成一長條,圈在手指上,便可讓故事的主人翁活躍於指間。如果時間足夠,亦可以讓學生DIY製作手指偶,進行角色扮演的活動。
頭套或面具:大部分的繪本都有人物角色引發劇情的發展,用頭套或面具讓學生進行角色的扮演,能吸引學生熱情參與。
圖片:事先將繪本放大影印並將圖片剪開,老師說完故事後,將故事圖片發給學生重組順序,以測試學生對故事先後順序的了解,或在說故事前先讓學生看圖,一起說說看故事內容為何?
簡報:拜科技發達之賜,筆者喜歡將繪本掃圖或拍成數位照片製作成PowerPoint,透過單槍投影機投影在布幕上,讓繪本精彩的插畫以PowerPoint動畫效果呈現,更能引起學生之後閱讀繪本的興趣。有些繪本的創作者喜歡在插圖上留有伏筆,例如:Snail Trail (Ruth Brown, 2000, Andersen Press),透過小蝸牛的歷險爬上險峻的山,穿越黑暗的隧道……等,最後來到一個黑暗的洞裡累得睡著了,讀者可能會以為蝸牛是穿越了一個很廣闊的地方,結果只是花園的一小角落。閱讀Anthony Browne 及Ruth Brown等人的作品,讀者皆可在作品上發現創作者的用心,常令人莞爾一笑。

結語
 
  繪本教學有趣且豐富,學生更可以透過老師的肢體語言、教具及故事聆聽、閱讀學習新的語言,只要老師們平時花點功夫,便可以營造一個釋放文學芬多精的英語學習環境。一般而言,筆者常依據學生目前學習的內容或主題,尋找相關的繪本進行補充教學。
  九年一貫學習領域強調課程的統整,為配合主題教學,老師們需要廣泛閱讀坊間的讀物,才能在短時間內找尋適合主題教學的繪本。建議讀者們,可利用課餘閒暇多逛逛書店、ETA、台北國際書展等大書展,或是訂閱敦煌書局電子報及瀏覽書店網站,儘量收集書籍的資訊,讓你的繪本資料庫成為您個人的藏寶箱!





作者簡介

◎ 英國華威大學兒童英語教學碩士
◎ 台北市新生國小教師
◎ 何嘉仁教材編審委員
◎ 吉的堡兒童美語師訓講師


摘自敦煌書局電子報

Jenny1663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