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毛毛蟲網頁

我認為對於故事結構的分析,基本上可以分成文字與圖畫兩部份。
《文字》

文字是乘載意義的重要工具,故事作者也就常常將他們心中所構思出的故事,以文字的方式傳達給讀者。而文字所構作出來的有:

一、情節:也就是在這故事中發生了什麼事。這情節內容往往都含有衝突事件的發生,例如「石頭湯」中的士兵與村民的衝突,「諾亞方舟」中的人與神之間的衝突等等,而根據彼此衝突的關聯性,還可以分成:

個人本身的衝突–這種情緒的故事,在描述主角內心的掙扎為主,例如艾迪.楊(ED Young)所寫的「我希望是一隻蝴蝶」中,描述一隻蟋蟀認為自己很醜,不願接受自己的故事。

人與自然的衝突–主要在描述人與自然間有所衝突時的情結,如「明鑼移山」。
人與人的衝突–例如「國王的噴泉」,描述國王與民爭水。
人與社會的衝突–如鬥牛「菲迪安德」(Ferdinand),大家總是認為身為牛的最高價值就是成為最好的鬥牛,但這隻牛──菲迪安德卻不這麼想。
而情節的安排也有許多種,通常情節的先後次序是根據時間來安排的,在一段特定時間內,說明故事。
以時間順序的描述,也可以分成三種。

行進式的情節描述–那是種一開始對故事的解釋,而後有衝突的發生,再產生一些行為活動到達故事最精彩的部分,然後收尾。
插曲曲式的情節描述–即是在這本故事書中是由許多小的故事相互串連而成的,最好的例子就是「青蛙與蟾蜍。」。
倒敘式的情節描述–是將故事發展中的一段當作是開場白,而後以行進式的情節描述,但這裡要小心的是八、九歲以下的孩子對這類型的故事很容易弄混了,說故事者,要儘可能的幫助小孩了解。
二、角色:故事中會有許多角色出現,而大家所喜愛的故事中角色的名字,就是嚴格指稱著這些角色,例如「喬治」與「瑪莎」嚴格指稱二隻河馬,「夏綠蒂」嚴格指稱著這隻蜘蛛……等等。角色的分析可以有兩個部分。

角色的描述在故事中是很重要的,基本上大致會有身體特徵的描述、人格特質的描述以及與其他角色之間的關係,作者不一定會採用直接的描述,可能將這些描述放在與其他角色的對話中,由讀者自行發掘。

角色的發展指的是在這故事中角色的改變,由好變壞或是由壞變好等等。

三、背景設定:指的是發生故事的地方與時間,這裡要注意的是,背景設定與故事發展的脈絡要求一致。例如以歷史人物為主的故事,時空須要與事實符合。
四、主題:這是指故事所蘊含的意義,這很可能是作者寫這篇故事所要傳達的目的,例如「喬治與瑪莎」的主題,是在討論朋友之間相處之道,而這些主題通常都會含有一些道德的標準,但這主題不需要踰越了故事本身的樂趣,故事本身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讓小孩能夠享受故事,而不在於對小孩的道德說教,道德教化的部分,最多也只能作為其次的部分。

五、風格:這是指作者採用那一種方式寫故事,這裡包括有:語句的使用、故事的組織、故事敘說的觀點以及象徵的使用。


語句的使用–閱讀這些語句有沒有困難呢?對故事所要傳達的主題是否需要再讀呢?通常作者會考量讀者的年齡層,而用讀者比較熟悉的字,「青蛙與蟾蜍」是典型的例子。
組織–指的是段落之間的流暢性、章節的長度是否恰當、標題是否合適,以及前、後言、註釋及書的篇幅等等,這些都會影響讀者對此故事書的興趣。
敘說的觀點–若是故事是由第三人的觀點敘說時,敘說的層面也只涉及到故事中的一個角度,而不是全面性的,通常是用「他、她、它」的方式敘說,其次比較普遍被採用的敘說觀點是「全能式」的,即是可以知道故事中各種角色的心理狀態,這如同我們在觀賞電影一般,都知道男女主角的心事,故事中的他們卻都不知道。最後,也有不少作品是由第一人稱的觀點敘說,通常這敘說的是故事的主角,如「貓頭鷹月亮」等等。而這三種觀點最好不要隨意在故事進行中改變,否則不僅小孩會看不懂,大人大概也很難理解。
象徵的使用–這是作者為了增加故事內容時,在描述角色、對象或是情境時的選擇,例如增加主角受虐的程度,往往就有「後母」的出現,為了增加危險的氣氛「野狼」就會出現,當然想到狡猾就是「狐狸」了,「家庭」總會令人感到親密、溫暖的故事,而這些象徵的使用可以增加故事的緊張性及彼此衝突的力道,若是在故事中出現狡猾的「小花鹿」、兇狠的「小豬」,除非作者有特殊用意,否則這些是不恰當的象徵使用。
《圖畫》
故事書總少不了圖畫的配合,許多文字無法說清楚的意思,通常在圖畫的觀看下卻是相當清楚,例如空間位置的表達。

除了輔助文字的表達之外,好的圖畫也可以增加閱讀的樂趣,但是不好的圖畫也會產生反效果,最糟的是與文字描述有矛盾出現,例如三隻小豬的故事中卻畫出五隻豬來。

現在我們來看看圖畫的基本構成元素有線條、顏色、形狀、質感、組成部分。

一、線條:圖畫中的線條通常用來確定一個圖畫中的對象,而線條可能是粗或細、暗或淡、直或曲、實或虛等等。在評估線條時,要注意的是這些線條的出現,是否創造或傳達了故事中所要表達的意義或感覺。

二、顏色:有三種構成顏色的主要元素:


色調–以光譜的分析來看,綠、藍、紫色是比較冷的色調,紅、橙、黃是比較溫暖的色調。
飽和度–指的是顏色的濃度,是清淡的或是厚重的。
明亮度–指的是顏色的亮度,是亮的或是暗的。
而顏色的使用也須要配合文字內容,例如談及溫暖的家庭時,為增強讀者有平靜、幸福的感覺,在圖畫的顏色上,就會使用暖色的、清淡的、明亮的顏色,當然在故事情緒變緊張時,顏色的使用也會跟著改變,增加緊張的氣氛。


三、形狀:這是由線條與顏色所結合成的;形狀的評估可以分成簡單性或複雜性、僵硬或活潑、大或小等。當然形狀在圖畫中,重點在於是否傳達了很難用文字描述的訊息,例如角色的長像。

四、質感:這指的是圖畫給讀者的感覺,可能是粗糙的或平順的、死板的或柔和的。

五、組成:指的是圖畫整體的空間安排,通常畫家在構圖時會在一張圖畫中放一個焦點,讓讀者容易了解,這裡要注意的是,整體圖畫中個體的比例、平衡、協調度等等,也是要注意的。

當然,在此要強調的是圖畫的作用是在增強文字所想要傳達的意義內容。(若是沒有文字的繪本,不在這強調的範圍內),千萬不能有文字與圖畫不一致的情形。

書的選擇

知道了如何評估文字內容、圖畫及二者之間的相互配合之後,您還須要自己看,不能只是相信專家的建議,看多了之後,您在評估這些市面上的故事書就更加敏銳了。

在故事的型態上,也可以作多樣化的選擇,這包含了有圖畫書、小孩自己可以讀的書、短篇故事、長篇故事、詩集、小說、非小說等等。

我相信,在質精且種類多的閱讀環境下,小孩會喜愛看書的。


.故事嗎?謊言嗎?

人的語言是一種發明嗎?或是慢慢發展來的?不管如何,語言發生的過程中,人類有了故事。故事有的是創作,有的是整理出來的。
想到故事,我們想到故事是用語文來說,來寫,來表達。語文可以表達事實:「唐三藏是唐朝的僧侶,曾經到印度去留學。」語文也可以表達非常的想像:「孫悟空翻個筋斗雲,可以飛十萬八千里,可是,卻飛不出佛祖的手掌心。」同樣的,圖像、繪畫、音樂也都會陳述事實,會表達各種想像。圖像、繪畫、音樂都會說故事,那些無言的戲劇更會因看的人不同,聽的人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效果。舞蹈也一樣。為了簡單,我還是只談語文說的、寫的、表現的故事。

剛剛我們說到故事的事實與想像。這話粗說容易,細說卻是不易。換句話說,要在事實與想像之間劃好界線,實在是件不可能做好的事。有些故事描述事實,事事件件是真實的,一點也不假,我們稱之為歷史;有些真理含藏在虛構的故事中,我們稱之為文學。

文學與歷史卻都是故事。

事實與想像的界線還可以推得更遠,刻得更深,弄到後來,街頭巷尾發生的事,求職求才的廣告,家庭中的柴、米、油、鹽,看似簡單的事實,經過選擇、編排、強調等等,經過人口述說,都會變成故事,有了事實與想像的複雜交錯。

亞歷山大(Lloyd Alexander)說,托爾斯泰寫的戰爭與和平一書裡,起先,年輕的尼古拉、羅斯托夫在戰事中跌下馬來,手臂斷裂,驚慌非常,從法國輕騎兵的刀口中逃出生命,後來總算找到同伴。他本來要老老實實,一五一十將他的經驗說出來的,說說,卻像其他的士兵一樣,按照自己心中的期望與想像,說出了一個故事,把自己變成故事中的大英雄。

托爾斯泰後來說:「如果尼古拉、羅斯托夫,老實將他的經歷報告出來,聽的人不會相信他說的。聽的人想聽的是:他像一陣狂暴的飛沙一般掃下來,他的軍刀飲著法國兵的鮮血,他衝殺到全身力氣消失,終於倒下……而他就講這些給他們聽。」

寫故事、說故事,與記錄醫生的臨床經歷不一樣。臨床的報告要一步一步,按實況記錄,它要傳達的是事實;而說故事的人,不管是寫實派或主張幻想的人,都得要創造幻象與錯覺,使得我們看的人、聽的人,如身歷其境,進而相信它,產生情緒上的共鳴,由於深刻的感動而產生新的視野與洞見。而這種由人創造出來的幻象或錯覺,可能成為我們所知的最為真實的東西。

畢卡索曾經說:「藝術是謊言,不過,藝術的謊言告訴我們真理。」

故事是一件藝術作品,它的主旨在於將世界或人心中的紛雜理出意義,其中有秩序、有規範、有元素、有骨、有肉。故事很少是單一的清唱,它有主旋律,它要有其他各種因素的配合、組織、消與長,才能構成故事及意義的豐富。

分析故事,聽故事或說故事,我們首先要知道的是主角是誰。

主角不應是靜靜板板的人物。光用形容詞去描述是不夠的,很不夠。你得將他的特性彰顯出來,加以發展、測試。他要有行動。

語句的能量來自動詞,故事的能量來自衝突,古典的說法裡,故事中的衝突分三種:主角與自然的衝突(例如英國的小說魯賓遜漂流記);主角與其他的人之間的衝突(例如古希臘的荷馬史詩、小婦人);主角本身內心的衝突(例如俄國人朵斯托耶夫斯基的罪與罰)。

故事的直接對象及目標,應該指向主角及其衝突要帶我們走向的地方,不過,這並不能白白說出來,我們要知道主角努力要的是什麼,有什麼在阻礙他,他怎麼成,他怎麼不成,失敗的原因是什麼,換句話說,要有情節。

好的情節就像鐘錶裡好的機械,環環相扣,輪輪相咬,運轉歸確而有致。我們很可能不會去意識到情節的轉換、進展。它就像一棵樹在那邊,在你眼前,不斷生長,你卻不覺得它的變化,那一天,你留意時,它已經是一棵大樹啦!

許多過去的名著,我們今天看來,那情節實在不怎麼樣,有很多矛盾。情節要有衝突,衝突的解決或解消,伴隨著故事的發展,有了矛盾,便是無解的衝突,怎麼辦?還好,情節實在不是故事的最重要,它不是骨頭,也不是關節。

那它是什麼?情節可以說是一條路,故事是一部車子在路上開時,我們坐在車中所見的。山轉、路轉、上坡、下坡,路本身不會有趣,有趣的是沿路的風景與事件,還有車中人的心思。

故事中真正的趣味,往往不會從頭貫到尾,它往往是其中的一小片斷,我們和人家討論故事,或看過的一個電影,常聽到自己或別人這麼說:「我喜歡那個人在路邊小便時……」「當……時,好棒喲!」這種立斷的出現,往往因人而異。

這好像將情節的重要性打了大折扣。

可是,是情節將各個本來不相干的趣味,串貫起來。也因此,不只產生衝突,也產生矛盾。情節挑起擾人的,事件與事件之間,到底有什麼關連的問題,其中有個永恆的問題:自由意志與決定論的哲學問題。

哲學家多半知道,只要認真,徹底的了解,每一件事,都不是偶然的,都可以找到前因,佛家也講業。可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我們又不能不相信有所謂的偶發的事件呢!

情節雖然挑起這個擾人的哲學問題,卻也提供了管道,叫人可以同時容受命定與自由,容許因果與偶然。故事使人覺知情節節節發展,也使人驚訝它發展的過程;情節也讓人體會到系列的自由抉擇、有意的決定,故事中的衝突,遲早要在抉擇中得以解決或解消情節是意識明白的系列決定:有時對,有時不對,有時小心謹慎、有時魯莽。但,總是明白的,不是無知覺的,不是偶然的。

故事中的角色、衝突,衝突的解決或解決之發展過程全加起來,可以用個簡單的句子來表達。故事中的其他東西,都要以它為主軸,它是紅花,其他的都是綠葉:點子、情境等等,都以這個簡單句為中心。故事的力,故事的能都靠它,那就是所謂的主題,或是主軸。如果是音樂,就是那主旋律。那簡單的句子或幾個音符的起落,固然重要,與它一樣重要的是,它的發展、舖排及形變。

講到主軸的發展,就必須觸及懸疑。

懸疑是故事的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大元素。

懸疑可以是簡簡單單的好奇(小孩聽故事時,常會問:然後呢?)也可以是叫人難以承受的、滋味香甜的苦惱(你不是聽人說過:哇!到底後來怎麼了,快快說,這真叫人坐立難安呀!快說、快說!)

在某一情境中,說的人,聽的人,知道得愈多而故事中的角色知道得愈少,那懸疑就愈強。

我們知道,房中有個炸彈爆炸了,產生的是大震動;可是,如果我們知道有人安個定時炸彈,尚未引爆,而那故事中的人物,不知道有定時炸彈,在那裡開舞會,那就叫懸疑啦!

好的故事,說的人,寫的人,在某方面看來,是個吝嗇的老闆,沒有必要,絕不加角色,角色、事件、對象、情境,本身可能都有意思,但是,它們之間,如果不能合作無間,發揮出最大的功能,那整個故事的發展更有幫助,便不會被安排進去,或是會被抽掉。寫的人,說的人,聽的人,都不要「遊手好閒的角色在故事中白白領薪水!

故事的創作或講述重在早期的預備。

想像有想像的理則,創作的人,說故事的人,有特權,他們可以發明他們自己的理則。但是,一但理則形成,他們就得就那些裝備去冒險啦!形成故事理則時的預備非常重要。要在平地換車輪,你得準備千斤頂。早早建立主角的特性、形變的潛能、事件轉變的可能性,乃是給故事本身,培養有機的生命。你不是聽說有些寫故事的人,發現故事中的角色自己會講話,寫作的人只是將他們的話記下來而已嗎?就是這個道理。

真實生活中,可能有些善心人士,有義工,會幫助你。可是,故事不是真實的生活,故事裡不會有善心人士,沒有義工。要義工,你得先請好。

故事有兩層,表層的,直接的對象,站在明處的是情節;而那層的、間接的對象是站在背面的。西遊記寫的唐三藏取經的故事,但是也不是在寫唐三藏取經;「唐.吉訶德」是寫一個溫和無知,錯把風車當巨人的武士的故事,認真點看,它根本不是寫這麼一個無知溫和的武士。美國影雲丹狄艾倫速讀了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之後說:「它寫的是俄國。」他當然沒說錯,但是,說「戰爭與和平」在寫俄國,未免浮淺。

故事中潛層的部分,表現出來的,含蓄的,與其說是智性的,還不如說是一種態度。也可以說它表現的作者或說者的基本人生態度。這種態度借著敘述的語調、語氣,個人的品味,對世界的看法之交錯編織,表現、彰顯出來,真真實實,你可以觸摸到、看到、聞到,卻叫你有口難言,無法用命題去明說,是閉起眼來看得更清楚的東西。

前述這些:情節、主要角色、衝突、懸疑、主軸、潛層的態度等等,你就是研究得再清楚、更透徹,也不一定有助於故事的創作、整理及講述,有人將之拋棄,不予理會,反而更自由,更能創作。

偉大小提琴教師歐爾LeopoldAuer曾經說:「技巧之終結乃藝術之開始。」

我初學鋼琴時,我的老師說:「你彈得比我許多學生好。」我以為他在開玩笑。他是在開玩笑,他也說了真話。他是歐柏林音樂的首席鋼琴教授。他說:「我沒說假話。因為,我的學生中,有許多人彈了十年、八年的琴,但是,他們彈的是音符,不是音樂,而你雖初學,音都彈不好,琴鍵都還生熟,錯誤也多,但是,我卻感覺到那音樂從你的手指流出來。」

對故事的如此分析,只能暫時幫助我們了解故事,它並不定義故事,它只提供一些了解的線索。故事的進一步了解,不是對故事的內在分析或解剖可以達成的,可能還要借助文化人類學、心理學、社會學、神經學的協助。故事可以說是全人類文化的縮影,故事要處理的問題,存在於人的各種處境,也是哲學、心理學、神學等所要處理的問題。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覺得我們的生命、生活、一切活動,都是環環相扣,我們好像在按別人寫的腳步,一步一步地演出人家替我安排好的戲。可是,我們又相信我們有自由意志,這其中存在著一個大矛盾,只有故事或其他的藝術,能使我們了解這個困境,與之共存,並學會從中取樂,以保持自己心智的健全。

故事也以最單純的方式來告訴我們,我們的行動都會有後果;我們能從中學到因應的方式,獲得能力去做決定;我們學會面對無助,以求得存活的機會。

故事其實是一種遊戲,它是我們全人類的共同語言,它是人的自傳。

人說出來的故事,歷史也好,文學也好,都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真或假不是故事的要件,意義與趣味才是故事的精髓。有意義、有趣味,即使是謊言,也是藝術;沒有意義,沒有趣味,即使句句真實,到頭來也只是一堆雜亂的堆積。

所以,我才將本文訂題為:故事嗎?謊言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enny1663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