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為說故事加分                        /蔡淑媖

 

  「朗讀」這個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一直以來都被設定為語文競賽的一個項目,可見在教學上受重視的程度。

  「朗讀」,簡單的說,就是「大聲唸」。把文字用聲音表現出來,讓人聽進去,造成「聽讀」的效果。說故事時從嘴裡吐出的也是一串串的字詞,這些字詞能不能吸引聽眾注意,取決於它是否被聽懂,如果那些字詞含糊不清,無法提供完整意思,那故事就七零八落了。

  朗讀是看著文本逐字唸,這個動作可以讓讀的人聽到自己的聲音,我們常常說話,卻不怎麼注意聆聽自己的聲音,因為與人對話時,我們會忙著理解對方的意思和整理腦中的想法,並急著尋找語詞回應,在瞬間集中的忙碌中,往往忽略去處理自己聲音。練習朗讀,可以幫助我們聽出自己聲音的特質,找出最恰當的聲音呈現故事。 

  用「朗讀」來進行說故事訓練時,我會注意兩件事:一是咬字、一是節奏。雖然說故事不一定要字正腔圓,但是,若能把每個字咬清楚,並用正確的音說出來,那麼,聽的人較能輕易分辨,不會產生誤解。譬如:「發現在遠遠的地方,燈火通明」…..。若發音不準確變成「花蟹在遠遠的地方,燈火通明」,會讓人一時之間抓不到頭緒,頭腦被「花蟹」這個詞絆住,無法隨著故事往前走。

  華語的發音中,特別要注意的聲母是「ㄏ」和「ㄈ」、「ㄌ」和「ㄋ」、「ㄓ、ㄔ、ㄕ」和、「ㄗ、ㄘ、ㄙ」的音準。而韻母中比較會搞混的是「ㄢ、ㄤ、ㄥ、ㄣ」這四個音,例如:「應該」唸成「因該」、「當然」唸成「單然」、「船上」唸成「床上」。還有「ㄝ和ㄟ」這兩個音,例如:「惡劣」唸成「二類」、「眼淚」唸成「眼裂」、「分裂」唸成「分類」…….

    為了加強咬字的清晰,我在進行正音訓練時,會設計一些「繞口令」,讓學員練習,譬如針對「ㄏ」和「ㄈ」的練習:「粉紅花會不會飛?會飛粉紅花就飛 ,不會飛粉紅花別飛,飛的粉紅花再會!」針對「ㄌ」和「ㄋ」的練習:「獵人的內人累了流眼淚,內人哭得像淚人,獵人幫內人擦眼淚,內人叫獵人別累出眼淚」。網路上有許多「繞口令」,都可以拿來加強咬字和正音的練習。

  以上是關於「咬字」的部份,接下來說明「節奏」在說故事時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所謂「節奏」,是由聲音的快慢、輕重、抑揚、虛實、頓挫、斷連等形式構成的聽讀感覺。一篇故事中,這些聲音的形式會不斷重組、結合,若每一句都掌握得恰到好處,那麼,故事就會被精采的呈現。以這段話為例:「從前有一群大象,他們有的年紀小,有的年紀老,有的高,有的胖,有的瘦巴巴。」(大象艾瑪)除了以標點符號作為斷連的標準外,其中還有更精細的技巧需要融入,我整理說明如下:「從前(柔和,語帶神秘)有一群(平)大象(語氣重),他們有的年紀小(聲弱),有的年紀老(漸強),有的高(中強),有的胖(強),有的瘦巴巴。(弱)

  說故事是需要不斷學習與練習的,把朗讀的元素運用到說故事技巧裡,可以讓故事說得更好聽、動人,平常在團體進修的課程中,若能加進這類練習,相信每個人的說故事功夫會提升很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oyostory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